563中国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指南2

2021-8-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1前言

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间的正常血流通道。胎儿出生后,肺膨胀并承担气体交换功能,肺循环和体循环各司其职,导管可在数月内因废用而闭合,如1岁后仍持续不闭合,即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其可单独存在或与其他任何形式的先天性心脏病并存。PDA最常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及房间隔缺损(ASD)。成人中等直径(4mm≤直径<10mm)PDA存在左心室容量负荷升高或者肺动脉高压的趋势,成人大直径(直径≥10mm)PDA可发展为艾森门格综合征(ES)。

PDA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21%,多见于女性。我国于年开展PDA介入治疗,年引进Amplatzer封堵器。目前PDA介入封堵术因其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已逐渐成为治疗PDA的首选方案。

2PDA介入治疗适应证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国内、外相关指南的基础上,本指南修订我国PD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表1)。

表1PDA介入治疗适应证(推荐/推荐等级/证据水平)

体重≥4kgIC

PDA合并左心房和(或)左心室扩大IC

存在PAH,PAP<体循环压力的2/3或PVR<SVR的2/3IC

存在PAH,PAP>体循环压力的2/3或PVR>SVR的2/3,但表现为单纯左向右分流ⅡaC

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但已控制3个月ⅡaC

有连续性杂音的小直径PDAⅡaC

无杂音的小直径PDAⅡbC

PAH表现为单纯右向左分流ⅢC

合并需外科手术矫正的心脏畸形ⅢC

依赖PDA生存的心脏畸形ⅢC

注:PDA(动脉导管未闭)、PAH(肺动脉高压)、PAP(肺动脉压)、PVR(肺循环血管阻力)、SVR(体循环血管阻力)

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3操作要点

3.1术前准备

3.2心导管检查术

3.3封堵器的选择

3.4封堵术操作

3.4.1Amplatzer及国产蘑菇型封堵器

3.4.2弹簧圈

4术后处理及随访

5并发症及其处理

5.1残余分流

5.2溶血

5.3封堵器移位、脱落

5.4三尖瓣腱索断裂

5.5降主动脉狭窄或左肺动脉狭窄

5.6一过性高血压

5.7血小板减少

5.8导丝嵌顿

5.9其他

6特殊情况下的PDA介入治疗

6.1婴幼儿

6.2继发重度肺动脉高压

6.3巨大PDA

6.4老年PDA患者

6.5外科术后PDA再通

7疗效评价

介入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安全、有效地封堵PDA,避免外科开胸手术。目前最广泛采用的方法是运用弹簧圈或ADOⅡ封堵器封堵小直径(2.0mm≤直径<4.0mm)PDA,而采用Amplatzer或国产封堵器封堵中(4mm≤直径<10mm)、大直径(直径≥10mm)PDA。经皮导管介入治疗PDA安全、可靠,术前充分评估、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中规范操作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指南》编写]

(本指南刊登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年第5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6.20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88fenshang.net/xzbyw/146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