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治疗支架滥用普遍支架手术越多医院
2021-8-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过度支架、康复管理:心脏病治疗中被遗忘多年的角落
本报记者肖玫丽广州报道
胡大一和格尔马诺·迪夏希奥,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罗马,30年前共同完成中国第一例心脏支架手术,30年后又再度“合体”。
日前,SMI瑞士医疗国际联合瑞士ABL国家医疗科技联盟、医院、格尔马诺·迪夏希奥和胡大一发起筹备“世界心脏康复联盟”,以建立心脏支架与术后康复、二级预防康复体系。
同时,格尔马诺·迪夏希奥加入胡大一刚创建的医生集团,将联合医院及医生。
“五年前中国心脏康复是个被遗忘的角落,现在重预防、强基层是大势所趋,”胡大一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内心血管病治疗仍存在过度医疗,对过度使用支架应有拒付机制并压缩灰色空间。”
过度医疗仍在
联盟核心成员包括康复医疗领军人物及运动治疗师、营养师、心理指导师、临床药师。另外,经历过康复、学会自我管理疾病的患者,将以志愿者、社工身份加盟。
从9月开始,联盟将组织近名经医院认证的心血管康复医生陆续来中国,配合中国心脑血管专家开展心脏支架手术、术后康复和二级预防等。
“我们会在中国建立个医疗中心,并引进最先进技术,”SMI瑞士医疗国际董事局主席、总裁埃尔韦·科格瑞恩透露,“联盟遵循整体医学理念,一个多学科团队需要康复及各学科医生。”
30年前,胡大一和担任格尔马诺·迪夏希奥共同完成中国第一例心脏支架手术。随后,两人联合发起成立亚洲心脏学术大会(中国长城(8.,-0.06,-0.71%)国际心脏病学会议)。
但中国的心血管治疗却长期存在支架滥用、过度医疗现象。
“支架和搭桥相比,创伤小,容易被患者接受,但出现不恰当使用、过度使用甚至滥用,”胡大一指出,“很多人认为,支架对稳定的心脏病人有预防心肌梗死作用,这是误导。”
医疗机构往往按支架手术量付费,支架手术越多,医院收入越多,企业盈利越多,形成“多赢”格局。
胡大一告诉记者,大医院多使用进口高值耗材,如心脏起搏器,进口产品占绝对优势。
检验设备普及也催生了支架过度使用。如医院争先配备CT、核磁设备和导管室。
胡大一坦言:“中国心血管疾病治疗是一个被动等着得病、碎片化、断裂的服务链。每年支架手术患者达67万,没有任何术后管理,很多患者非常纠结焦虑。”
瞄准基层市场
而欧美国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主要得益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
格尔马诺·迪夏希奥指出,WHO将心脏康复组织模式分为三个级别:高危和急性期患者,需要高专业化心脏专家规划及康复护理;中等风险患者和急性期发作后患者,医院康复;稳定患者可在门诊康复。
但中国心脏康复起步很晚,年全国只有6个康复中心,胡大一回忆,由于缺乏医保政策,“当时除了一个中心勉强活着,其他5个奄奄一息。”
这一局面现已逐步扭转,年底康复中心增至个,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已经增长到个以上。
“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主要是硬件,用了多少支架、药片,而康复服务、关爱、管理,往往是最低成本的技术,最多是运动器材,”胡大一坦言,“医院还在摇摆,医院、医院做得更激进、深入,这需要通过医保和对医生的激励。”
康复人才的长期缺失也阻碍了心脏康复体系的完善。
兴业证券(7.,-0.02,-0.27%)研究所统计,目前我国康复医师占基本人群比例约为0.4:10万,发达国家该数据则达到5:10万,相差12.5倍。如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二、医院共需康复医师5.8万人、治疗师11.6万人、社区综合康复人员90.2万人,是现有康复人才的10倍以上。
胡大一的想法是通过医生集团解决人才缺口,今年4月中旬,他牵手医指通成立胡大一医生集团,医院康复学科建设,计划从贵州、河南试点并推向全国。
胡大一医生集团已中标深圳“三名工程”,正与盐田区政府合作从医保、激励政策等方面打造预防康复体系。
“我们定位基层市场,医院心血管学科建设、基层医生培训,”医指通创始人李浩告诉记者,“基层心血管很薄弱,特别是预防与康复。”
“很多医生集团是名医擅长某种独家、特殊技术,在各地做手术,我们以慢病康复管理为主,联合康复学科带头人、众多医护,”胡大一透露,“医院医院做法,也去引进CT、核磁、大量使用支架。”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