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四步曲,若有人心脏骤停,如何
2023-3-1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心脏骤停看似离人们很遥远,其实是公众面临的不容轻视的健康问题。据统计,全球每年每十万人中就有20-40人发生心脏骤停,幸存率为2%~11%,救治的成功率普遍不高。
在我国每年发生心脏骤停人数约有54万人,位居世界首位。呼吸和心脏骤停发生的原因可能是溺水、外伤、疾病、中毒、电击等,这时必须采取紧急救治措施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心脏骤停大多发生在院外,目击者常因担忧人工呼吸可能传染疾病,或对心肺复苏技术不熟悉等等原因错过了救治患者最佳时间,导致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偏低。
研究表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呼吸恢复率在7%~8%,其中有2%~3%的幸存者有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方法将大大提高院外患者的生存率。
心肺复苏操作可分为四步:
1.当然是要拨打急救电话。
2.大声呼喊、询问患者并轻拍其双肩,判断他是否呼吸尚存。一旦发现伤患无呼吸无反应,建议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3.按压部位位于人体两乳头连线中点。成人按压深度为5-6cm,婴儿和儿童则使胸廓前后径下陷1/3(婴儿大约4cm,儿童大约5cm)为宜。按压频率应保持-次/min。同时救助者需保证每次按压后患者胸部完全回弹,并尽可能减少避免按压过程中断,以免过度通气。
4.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操作分为三步,开机、贴片、放电。
以下几种情况则不宜对患者采用心肺复苏:
1.伤者胸壁有开放性损伤、胸廓畸形或肋骨骨折;
2.踩踏事故、车祸(驾驶员被方向盘挤压胸部)、重物砸伤、爆炸、高处坠落等事故中的伤者。
因为这些事故中的伤者常常会发生肋骨骨折,此时如进行心脏按压,肋骨断面一端很有可能会刺破伤者肺脏、心肌和心脏表面的膜性囊,引起或加重心包积血、胸腔积存血液和气体,加大后续治疗难度。此外,心脏按压过程需要胸廓自动回弹过程,而肋骨骨折后胸廓塌陷,大大削弱了心脏按压的效果。
目前,猝死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约七成的患者死于发病后两小时内。此时心肺复苏急救方法的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心肺复苏的救治质量也与施救者是否经过专业培训有关,经过系统化学习和培训的施救者实施急救时患者的生存率则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