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夕阳红第64期老年人贫血问题不容忽视
2020-2-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贫血居然也能危及生命,你还敢小瞧它么?
贫血属于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毛病,老年人更是其中的高危人群。老年人贫血问题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大毛病,我们对它必须提高警惕!
6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包括器官功能减退、基础代谢降低和体成分改变等,并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别的慢性疾病。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低体重(BMl18.5kg/m2)的发生率为17.6%,是45岁-59岁的2倍;贫血患病率为25.6%,也远高于中老年人群。因此老年人要重视预防营养不良与贫血。
老年人贫血的常见类型
贫血由于其病因的复杂性,可以分为很多的类型,在老年人群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最多见的是慢性病性贫血,其次是缺铁性贫血以及巨幼细胞性贫血。
慢性病性贫血
这种类型贫血的发病,主要的原因是患者的某些慢性系统性疾病,比如内分泌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某些慢性感染以及恶性肿瘤等等,影响了人体正常的造血功能。由于它往往随着慢性疾病出现,所以也称继发性贫血。
内分泌疾病引起的贫血,问题主要出在甲状腺、肾上腺以及垂体这些内分泌腺的功能减退,前两者直接影响人体的红细胞生成,而垂体功能减退则会导致前两者功能减退,间接导致贫血;肝脏疾病引起贫血的情况多样且复杂,常见的比如红细胞寿命下降、凝血因子减少出血加剧、肝炎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等;
肾脏疾病引起的内分泌功能失常,会对红细胞的生成形成阻碍,而代谢废物无法排出也会抑制红细胞的生成及分裂,后期还可能出现骨髓增生不良以及慢性失血等问题;慢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引发贫血,主要的原因都是铁利用障碍,肿瘤还可能引起内出血、造血功能异常等情况。
针对这种类型的贫血,最重要的就是治疗原发病,它会随着原发病的缓解而好转。需要提醒的是,慢性疾病往往治疗周期较长,所以患者一定要遵照医嘱,足量、定期、按时进行用药治疗,不能擅自停药。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也是老年人贫血的常见类型,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慢性失血,这种失血以消化道内出血的情况最为多见,往往伴随着老年人易患的肛裂、肠息肉、肠道癌等病症一起出现;二是铁补充不足,消化功能下降、食欲减退等因素,会使老年人铁摄入不足,肠胃的疾病又会引起铁吸收障碍,加重这种情况。
老年人身体素质下降,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不足,所以哪怕是轻度贫血,也可能出现明显的不良症状。常见的比如面色苍白、头昏乏力、心跳气短等,部分老人还会出现口角炎、舌粘膜萎缩、吞咽困难等这症状。在这些症状中,头晕最为普遍,严重时患者甚至可能出现抑郁、幻觉、精神紊乱等情况,所以有时会被误诊为脑血管疾病。
巨幼细胞性贫血
这种贫血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叶酸(及)维生素B12的缺乏,导致了人体DNA合成障碍。而这些老年人缺乏这两种营养物质的主要原因在于摄入不足,他们往往存在偏食、长期吃素,或者是因为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而过度限制饮食,或者患有某些消化道疾病而导致吸收不良。
患有这种贫血的老年人,大多情况下症状都比较明显。除了大家知道的头晕、耳鸣等一般症状外,还可能会伴有突出的胃肠道症状(舌炎、食欲不振、腹泻等)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精神异常、嗜睡、行动困难等)。
如何防治?
(1)增加食物摄入
贫血的老年人要增加食物摄入量,增加主食和各种副食品,保证能量、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叶酸的供给,提供造血的必需原料。
(2)调整膳食结构
一般来说,老年人膳食中动物性食物摄入减少,植物性食物中铁的利用率差,因此,贫血的老年人应注意适量增加瘦肉、禽、鱼、动物血和肝的摄入。动物性食品是膳食中铁的良好来源,吸收利用率高,维生素B12含量丰富。新鲜的水果和绿叶蔬菜,可提供丰富的维生素C和叶酸,促进铁吸收和红细胞合成。吃饭前后不宜饮用浓茶,以减少其中鞣酸等物质对铁吸收的干扰。
(3)选用含铁的强化食物
如强化铁的酱油、强化铁的面粉和制品等。国内外研究表明,食物强化是改善人群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4)适当使用营养素补充剂
当无法从膳食中获得充足的营养素时,可以有选择性地使用营养素补充剂,如铁、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
(5)积极治疗原发病
许多贫血的老年人,除了膳食营养素摄入不足以外,还患有其他慢性疾病,这些慢性疾病也可导致贫血。医院查明病因,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
Hello,伙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