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与应对措施

2020-1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四月电影片单来袭 http://www.luosuoe.com/llmj/6456.html

年第39期(总第94期)

近年,关于心脏性猝死的报道越来越多,其应对措施也广受公众   猝死是指貌似健康或症状不明显或病情稳定的人,由于体内潜在器质性病变或机能突然改变,所引起的出乎意料的、突然发生的自然死亡。猝死者从症状出现到死亡的时间长短不一,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死亡者,均视为猝死。

二、关于心脏性猝死

  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猝死称为心脏性猝死,冠心病是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此外,其他心脏病也可导致猝死,如心肌缺血、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瓣狭窄、恶性心律不齐等。

三、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表现

  1.前驱期: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有些患者可出现心悸、胸痛、上腹部痛、气促、疲乏等非特异性症状。但患者也可无前驱期表现,瞬间发生心脏骤停。

  2.终末事件期:是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患者的典型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多数为心源性。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以心率加快最为常见,因室颤猝死者常有室性心动过速。

  3.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患者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局部或全身性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或停止,皮肤苍白或发绀,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等。

四、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措施

  1.定期检查:

  √静态心电图:可有效反映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情况,是既经济又方便的首选措施。

  √动态心电图: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资料,能够发现常规静态心电图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是临床分析病情、确立诊断、判断疗效的重要依据。

  √超声心动图:是用超声波检查心脏和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及活动状态的无创性技术,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规律服药:心血管疾病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规律服用药物,以免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3.随身携药:心血管疾病患者或有家族史的高风险人群应随身携带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4.稳定情绪: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增快、心肌耗氧增加,极易诱发并加重心血管疾病。

  5.避免劳累:过度劳累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诱因。

  6.警惕便秘:便秘者常通过用力增加腹压的方式促进排便。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这种排便方式极易诱发心脏病,甚至导致猝死。

  7.戒烟戒酒:吸烟、酗酒对心血管危害极大,戒烟戒酒刻不容缓。

  8.及时就医:心血管疾病患者或有家族史的高风险人群一旦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五、心脏性猝死的急救措施

  心脏骤停后,大部分患者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转的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因此,如发现心脏性猝死者,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具体如下:

  1.识别心脏骤停:无心跳、意识、脉搏、瞳孔对光反射。

  2.呼叫寻求帮助:立即自己或请求周围的人拨打急救电话。

  3.实施心肺复苏:一旦确立心脏骤停的诊断,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主要复苏措施包括人工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a)胸外按压

  √体位:患者仰卧平躺在硬质平面上,施救者跪在其旁(一般为右侧)。若胸外按压在床上进行,应在患者背部垫以硬板。

  √按压部位:胸骨中下部,双乳头之间。

  √按压方法:双手叠压且手指交叉,上面手的手指紧扣下面的手,并注意将下面手的手指伸直翘起、离开患者胸壁;按压时肘关节伸直,依靠肩部和背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成人胸骨的按压幅度为5-6cm;按压后使胸廓恢复原位,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按压频率为-次/分钟。

  (b)开放气道

  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或呕吐物,然后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如图:

  (c)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方法如下:

  √施救者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鼻孔,正常吸气后用口唇(可隔着纱布、衣服等透气性较好的物品)把患者的口唇全罩住,然后缓慢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以上;

  √吹气的同时,眼睛观察患者胸廓是否起伏,以确保有效通气;

  √两次人工通气后立即进行胸外按压;但应注意的是,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和通气比例均为30:2。

六、急救措施的疗效判断

  1.心跳恢复: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使被救者心跳恢复。

  2.大动脉搏动:胸外心脏按压有效时可触及被救者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

  3.自主呼吸恢复: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使被救者恢复自主呼吸,起初可不规律,后逐渐恢复规律呼吸。

  4.瞳孔变化:实施心肺复苏后,若被救者瞳孔恢复至正常大小并有对光反射,则急救有效。但瞳孔的变化只能作为心肺复苏效果的参考,不能根据其变化来决定是否继续进行心肺复苏,应当在心跳完全恢复正常后方可停止心肺复苏。

科学可行的预防措施、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对挽救被救者生命及恢复其机体功能至关重要。我们应积极预防心血管疾病,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步骤,科学应对突发意外,以缓解疾病症状、及时挽救生命、有效改善预后,提高被救者的生存质量。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88fenshang.net/xzbys/122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