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I特刊于波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现状和
2021-12-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过去几十年,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而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或地区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加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创新思维对我国学科发展尤为重要。对此,《门诊》杂志特别邀请哈尔滨医院于波教授对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现状和创新需求做一分享。
医师专访INTERVIEW
﹀
﹀
﹀
《门诊》
结构性心脏病(StructuralHeartDisease)是近年来心脏病领域涌现出来的新概念。能否根据您多年的临床经验,介绍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现况?
于波教授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介入治疗手段的改进,医学上逐渐使用“结构性心脏病”的概念来对疾病进行分类和诊治。广义的结构性心脏病是指除原发心电疾患和循环疾病以外,导致心脏结构异常的疾病,即通过超声心动图、核磁共振成像、运动负荷试验、心内膜活检等现有的客观检查及尸体解剖能够发现的心脏结构异常;狭义的结构性心脏病是指解剖异常引起心脏结构的改变所造成心脏病理、生理的变化。目前,“结构性心脏病”泛指一大类先天性或获得性的以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疾病,如传统定义的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和心肌病等。
过去几十年,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了当今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一大亮点,未来的发展引人瞩目。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众多科学家和临床医师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我国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一直追踪国际水平,并且在介入治疗器械研发上走出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门诊》
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新治疗方法出现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不断革新着我们对于结构性心脏病及其治疗的认识,比如介入治疗,其应用逐年增多,转变了传统的药物治疗模式。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对结构性心脏的治疗进行创新?
于波教授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新治疗方法的出现不断革新着我们对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认识。心脏瓣膜疾病是结构性心脏病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介入治疗方法和器械的不断发展,心脏瓣膜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和治疗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transcatheteraorticvalveimplantation,TAVI)便是未来新方向之一。结构性心脏病瓣膜领域国内需求较大,包括二尖瓣、肺动脉瓣等,包括修补的理念,国内也在研发包括左心耳封堵、左心耳夹闭等相关技术,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普遍应用于临床,二尖瓣国内外都在研究但还没有真正进入临床,也非常有前景。
中国瓣膜性心脏病的病因构成有巨大的变化,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为例,20世纪80年代病房患者绝大多数为风湿性心脏病,如今成人外科病房患者多数为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年法国Cribier首次为1例严重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成功实施了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此后该技术发展迅速,开创了瓣膜病介入治疗的新时代。近年来,随着心脏介入技术的发展,TAVI术逐渐应用于临床,总体结果令人满意。这一技术主要应用于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无法耐受外科手术者,比较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和传统外科手术换瓣的随机对照研究(PARTNER研究)显示,1~3年的死亡率较没有接受治疗的患者降低了至少50%,而这些患者均是不能进行常规开胸手术或手术风险高危。目前TAVI成功率达98%,主要并发症发生率<5%,30天存活率>95%。
年,经皮二尖瓣夹合术(MitraClip)应用于临床,这是目前临床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常用介入治疗技术,为二尖瓣高危患者以及存在高围术期风险的患者带来了希望。经导管介入治疗二尖瓣反流技术成为近年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前沿技术,如经导管“夹合”或缝合瓣尖,形成“二孔化”二尖瓣,减少反流;利用器材缩小二尖瓣环;植入器材改变心室或心房大小等。正是有了以上各项新技术的问世,使瓣膜病介入治疗成为结构性心脏病介人治疗领域最值得期待的发展方向。镶嵌治疗(hybridprocedure)是近年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领域提出的一种新治疗方向。主要指利用介入治疗和传统外科治疗手段,扩宽先心病的治疗指征,使难治或过去不可治的复杂先心病成为可治疾病,提高手术效果。介入治疗技术包括:经导管房间隔造口术,经导管体肺侧支栓堵术,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经导管血管支架置入术等。镶嵌治疗的发展仍需治疗器械进一步改进,需要“一站式”镶嵌手术治疗平台,我们相信这一治疗技术也必将成为未来结构性心脏病治疗的一种新模式。
《门诊》
TAVI等很多技术创新的idea均来自于国外的专家,比如首例TAVI术者法国AlanCribier教授以及DominickJ.Angiolillo教授分别推动了TAVI技术的发展。CCI创新俱乐部特别希望实现具有创新性的国产医疗器械研发,您认为国产医疗器械创新的最大的难点在哪?
于波教授
医疗器械的创新主要来源于医师,企业也可能有好的创意,但因为其不在临床,不可能天天去给患者做手术,所以对器械需求的理解存在不足。然而,现在中国医师太忙,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创新,也缺少这种意识和认知,更重要的是缺乏动力,比如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利益如何分配等。当然,也不是说要让医师都去研发产品,而是要让其具备创新意识,在有好的想法时明白如何将之转化。我国虽然有创新驱动但并不是很强,更擅长组合,更愿意通过资金的整合,解决眼前的问题,掩盖了创新驱动力,而不是投入到更长远的十年二十年以后。国外很多介入医师的想法能够在厂家很快实施,我国虽然厂家很多但目前并没有达到与医师密切配合、共享资源平台。
介入创新最多是在瓣膜病,近年来经TAVI在国外发展迅猛,TAVI术被认为是近年来心脏病学领域最激动人心的进展。欧洲一些中心TAVI手术例数已接近外科主动脉换瓣手术例数,而我国TAVI术刚刚起步,国外TAVI术价格昂贵,需要大约3万欧元,国内进口价格可能更高,这远超我国普通民众的承受能力。TAVI术在我国的普及势在必行,TAVI器械的国产化也是势在必行。二尖瓣的修复植入置换,已在国内外进入火热的研发状态,目前还没有应用于临床。包括室壁瘤降落伞封堵术、瓣膜成形术、钳夹术都已在国内某些中心大量应用,但是在国内的认识、推广和普及还需要一个过程。结构性心脏病做到现在已经有瓶颈,可能某一天会有一个飞跃,而瓣膜还是其中相对较大的一个领域,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瓣膜性心脏病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加,老年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已成为最常见的成人瓣膜疾病之一,中国有大量的潜在人群。
《门诊》
对于新型器械创新,往往需要领头人组织并创造出这样的环境,长期的耕耘,才能去真正实现这样的目标。您作为我国最早开展OCT的专家,积累了十几年的经验。中国心血管医师创新俱乐部(CCI)旨在为立志于从事心血管疾病诊疗器械创新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台。请您谈下医疗器械创新平台要具备怎样的功能和作用?尤其对于产业化,对市场化带来回报的话,医师在这方面不一定会非常优秀,对于我国年轻的临床医师有何嘱托和寄语?
于波教授
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是一个全新的学科领域,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这一新兴学科领域在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不断改进,才能促使我们在这一领域保持国际领先的水平。未来国内医疗器械厂家肯定会有技术上的创新,不远的将来会国产化,出现第一、第二、第三代,这是一个越来越符合临床需求的发展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走出国际,不断翻新创新,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介入创新,材料和产品的创新。
临床医师的医疗器械创新思维往往出于临床需要,并不清楚应该如何实施改进、具体如何改进能更好,需要技术人员或相关专家去专门落实实施,特别绝大多数临床医师需要把大量精力放在临床,只有很少部分感兴趣的医师愿意花时间钻研,我们期待有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一个创新的生态圈,希望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发人员在平台上一起进行思想碰撞,可能会出现非常好的结果。再者,临床医师的想法有时候转瞬即逝,临床应用改进应该与产业团队紧密结合。创新点密切配合临床,通过及时沟通把临床医师的需求直接传播出去,形成想法和动机,推进落实。创新的闪光点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创新点达到的目的。也许会经历很多次失败和挫折,很多时候可能可望而不可即,通过多次实践才能达到目的,需要坚持目标,通过尝试一个或多个手段,通过一个甚至几个团队的通力合作,才能把一件事做大、做成。最终形成良性的高效运作的模式,医生提供更多的创新信息给企业,企业把来源于临床的创新点落实,最后回归临床,满足医师需求。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引领了心脏疾病治疗的未来。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差距10年左右,如果以现在的发展速度追赶,未来10年内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难以超越发达国家或地区。国外高端医疗医院市场的局面仍将继续存在。我们应该加强对于这一学科发展的重视,积极投身于这一领域的发展,相信我们一定会在这一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新硕果。
医师简介
于波哈尔滨医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FACC
现任哈尔滨医院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哈医大二院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基层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黑龙江省心血管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委员;《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JACCcardiovascularintervention(中文版)副主编;包括CoronaryArteryDisease,ChineseMedicalJournal,《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十余部专业期刊杂志编委。近5年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30余篇,发表SCI文章66篇,均为通讯作者,单篇影响因子高达15.,影响因子>14分的有6篇。END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出自《门诊》杂志·CCI特刊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