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的个性特征应对方式
2021-8-1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北京看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疾病,也是一种多危险因素的疾病。随着社会变革、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病因学研究显示,与众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样,冠心病受遗传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生活习惯等的综合影响,还与个性、应激、情绪反应、心理健康状态等方面因素有一定的关联。若照护者和医师能及早发现危险因素或先兆,并作妥善处理,会减少冠心病的发病及发展。笔者对冠心病患者与正常人的个性特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态等方面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冠心病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冠心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冠心病组患者为年1-12医院老年科病房符合WHO(年)冠心病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住院患者,共61例,排除其他系统病变,亦无精神疾病病史及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对照组均无心、脑、肝、肺、肾等器质性疾病和其他影响人格、情绪的疾病,共6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遗传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资料具体情况比较见表1。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由资深心理科医师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测评,统一指导语和填表方法,要求研究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量表的问题逐项作出独立的评定,若研究对象不识字,则一律由调查者向其口述问题,并替研究对象填写。完成后立即检查是否有遗漏或不符合要求,及时请患者补充和修改。
1.2.2调查工具
1.2.2.1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拟)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遗传史、既往病史等。
1.2.2.2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采用国内广泛使用的龚氏修订本,共88个条目,包括精神质(P)、内-外倾向性(E)、情绪稳定性(N)和掩饰倾向性(L)4个量表分。对被试者在各量表上获得的总分采用标准化(T)分换算,其中E分35以下为内倾、35-55为中间型、55以上为外倾;N分35以下为稳定、35-55为中间、55分以上不稳定;P分43.3-56.7为中间型,即人格特点无偏向,分值越高说明受试者有病理人格。
1.2.2.3医学应对问卷(MCMQ)包含20个条目,由面对、回避及屈服3个分量表组成。
1.2.2.4心理测量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查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焦虑、抑郁情绪。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描述以均值±方差、表示,两组研究对象分值比较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研究对象分布比较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的EPQ情况比较两组EPQ各量表均分结果见表2,两组内外倾E分和情绪稳定N分人员分布见表3。表2中冠心病组E、N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表3中冠心病组内外倾性格和情绪不稳定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中间型性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2.2两组MCMQ内容评分比较两组在面对、回避、屈服3方面的评分结果见表4,从表中数据可知,冠心病组面对分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屈服分量表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2.3两组SCL-90、SAS、SDS评分比较两组在各个项目的评分数据见表5。从表中可知,冠心病组的各项分,如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和阳性均分,以及SAS标准分和SDS标准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冠心病组存在更多的焦虑、抑郁、恐怖、精神紧张等心理障碍。
3讨论
据朱霞东等研究,情绪稳定性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先天灵活性有密切的联系。本研究EPQ量表显示冠心病组E、N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冠心病患者有更多的外倾行为和情绪不稳定,这与国内有关研究结果一致。由于患者的个性问题,医院环境等因素或生活事件影响时,易出现抑郁、焦虑、敌对、强迫、恐怖等精神症状。在临床上患者需要被正确引导认识自己的个性缺陷,矫正不良性格,从而有效地消除不利因素对机体的影响,降低冠心病发生的危险。
冠心病对每一个患者来说,都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过程,与其相伴的是心理适应与应对。本研究中患者多为A型性格,不服输、好胜,但本研究MCMQ评定结果显示,冠心病组面对分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屈服分量表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冠心病患者面对应激事件时,因身体原因还是会较多采用以屈服为主的消极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以面对为主的积极应对方式。叶建国等研究表明,慢性病患者消极的应对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导致正性情感的产生减少,主观幸福感低,影响健康。只有积极应对才可减缓应激,有利于健康。因此,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现实,主动寻求医疗保健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和进行自我护理,以获得更大的应对有效性。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不仅与各种生物因素有关,还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是一组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心身健康的心身疾病。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行为模式、应激、情绪等社会心理因素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本研究的SCL-90评定结果表明冠心病组的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均分及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人际、偏执等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冠心病患者存在更多的心理障碍,心理健康状态较差。SAS和SDS评定结果显示冠心病组的抑郁发生率,抑郁标准分、焦虑发生率和焦虑标准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冠心病患者有较多的焦虑、抑郁情绪,这与国内报道相符。
因此,对冠心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生物因素控制等治疗的基础上,还应针对患者的个性特征、改变不良的认知模式和应激情绪反应方式,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消除疑虑和担忧,减轻其心理负担;改善不良情绪,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向未来,从而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转载于CNKI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