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瓣膜病之主瓣病变TAVI治疗

2021-8-2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好看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6171972.html

心瓣膜病之主瓣病变TAVI治疗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近年来,心脏瓣膜病发生率呈快速增长的态势,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率高达13%,仅次于高血压,心脏病。老年性瓣膜病以及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引起的瓣膜病变也越来越常见。

要了解心脏瓣膜疾病,先从心脏的结构谈起。

人体的心脏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四个心腔,两个心房分别和两个心室相连,两个心室和两个大动脉相连。心脏瓣膜就生长在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大动脉之间,起到单向阀门的作用,保证血流单方向运动,在保证心脏的正常功能中起重要作用。人体的四个瓣膜分别称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心脏瓣膜病就是指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瓣膜因风湿热、黏液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坏死、感染或创伤等出现了病变,影响血流的正常流动,从而造成心脏功能异常,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单瓣膜或多瓣膜病变。

主动脉瓣狭窄(AS)是欧洲和北美最常见的成人瓣膜疾病。65岁以上人群中,钙化性AS是主要类型,其患病率约2%~7%。AS患者可保持较长的无症状期,然而一旦出现心功能不全、胸痛或晕厥等症状,未经治疗或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2年内死亡率可高达50%。传统的外科开胸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SAVR)由于能够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期,一直是症状性AS的标准治疗方法,但约30%~40%的患者因高龄、左心室功能差、合并其他疾患等因素,不适合进行SAVR。一种不需要开胸和体外循环的微创技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应运而生。自年法国的Cribier医生完成世界首例TAVI以来,该技术在过去的10年中迅速发展,目前TAVI已成为外科手术风险高或不能外科手术、有症状的严重AS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

TAVI手术:是指通过股动脉送入介入导管,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主动脉瓣区打开,从而完成人工瓣膜置入,恢复瓣膜功能。手术无需开胸,因而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与内科药物治疗相比可降低与病死率46%,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TAVI主要的适应症为:

①有症状的CAS(瓣膜口面积1cm);

②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分(EuroSCORE)≥20%或美国胸外科学会危险(STS)评分≥10%;

③解剖上适合TAVI(主要为主动脉瓣环内径、外周动脉内径在合适的范围内)。

外科主动脉换瓣术(尤其是生物瓣)所用的瓣膜均有一定寿命,随着时间的延长,植入的人工瓣膜可出现退化,导致瓣膜狭窄或功能障碍。已有学者报道,对该类患者行TAVI术,效果也满意。对TAVI术后出现瓣周漏患者,再次行TAVI,亦能成功。TAVI术后人工瓣膜长期使用也会出现退化、再狭窄,这些患者也可以再次行TAVI。TAVI术的可重复性给该手术带来很大发展前途,取消人们既往的担忧——“万一置入瓣膜损坏了,是不是就没得治了”。伴存着主动脉瓣返流CAS患者不是TAVI的禁忌症,只要CAS是主要的病变,仍适合TAVI。有严重冠脉狭窄病人可在TAVI术前或者同期行PCI,解决冠脉狭窄后也可行TAVI。笔者相信,随着器械的改进及研究的进展,TAVI的适应症将越来越宽。

现如今,我国每年瓣膜手术约20多万例,占成人心脏手术的第一位。虽然近年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发病率已经明显下降,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尤其是主动脉瓣狭窄越来越常见,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这种手术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有一定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是传导阻滞、瓣周瘘和动脉穿刺并发症,所以在术前应该详细的评估手术风险,实施过程中需要心脏内科、外科、医学影像科、麻醉科和重症监护等多科室协作,事先制定周密的诊治计划。规模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对于这些患者,TAVI手术的疗效优于内科药物治疗,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衰的发生。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88fenshang.net/xzbzl/148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