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胸闷气短别被骗她久治不愈

2016-10-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彭大妈(化名),贵阳人。六年前开始,她总是感到胸闷、气短并伴有头晕,觉得是心脏病。可是,医院都检查不出心脏“器质性损害”,医生们认为不是心脏病,却被彭大妈怒斥“一派胡言”。

  吃药不好,检查无法确诊,渐渐的,大妈饱受身心折磨,甚至想自杀。

  家人很着急,决定请心理医生开导大妈,没想到医生一诊断,这病压根不是心脏病而是抑郁症,并表示这种被“身体欺骗”患者一年有两三百例。

  心痛坚称心脏病

  久治不好想跳楼

  省医心理科医师杨正贵记得,彭大妈第一次来看病时,脸色蜡黄、无精打采。对于医生问询非常抗拒。她爱人解释,自从彭大妈患心脏病后,“整个人都不好了”,要么对人爱理不理,要么暴跳如雷,和从前的温婉良淑判若两人。

  “哎,都是心脏病闹的。”六年前,彭大妈出现心脏不适症状,而且三天两头闹腾,严重影响生活。医院的心内科她都跑遍了,反复做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等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疾病。

  医生都说不是心脏的问题,可大妈不信,“明明胸闷、心慌,怎么可能不是病?”为此,她茶饭不思,人逐渐消瘦,并出现“因病厌世”念头,对着窗外流泪,不止一次想跳楼。家人心惊胆战,送回医院重新检查,开了一堆药,不适症状依旧没有好转。

  前不久,家医院就诊。心内科医生委婉表示心脏确实没问题,建议看心理科,彭大妈转身就走。

  但是,家人上心了。回贵阳后,经过反复沟通,大妈勉强同意看心理科。

  杨正贵仔细检查由家属提供的各种检查资料,认为患者实为“心脏神经症”,虽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但的确是一种病态或心理障碍。经过对病患的观察和沟通,杨正贵认为发病根源是当事人患有抑郁症,由抑郁引发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心脏病症状”。

  经过两个星期的抗抑郁治疗和心理疏导,彭大妈的症状明显好转,人也开朗起来,她向医生诉说了患病原因。

  原来,大妈自身条件不错,退休前是单位上的“铁娘子”,事事操心,退休后有点无所适从。此外,她的独生女儿大学毕业,从一家事业单位辞职自行创业。

  既有前因,又操心女儿前途,大妈无法消化那么多压力,久而久之就成了心病。

  一出院犯心绞痛

  一入院莫名好转

  30岁的刘女士是省医急诊科“常客”,她两个月内紧急入院三次,都是心绞痛。令人纳闷的是,未入院前痛得死去活来,近乎濒死,一进医院,不用药就自行好转,能走能说,一点事都没有。

  据刘女士介绍,她第一次犯病是突然感觉胸闷、心慌、心悸,医院,医生发现其心率快,血压高,采取静脉滴注硝酸甘油。

  几天后做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医生排除心绞痛,认为这些症状可能是心律失常或早搏,也可能是高血压导致。

  经过处理,她出院了。

  可刚过了一个月,刘女士打电话给医生,说自己的心绞痛又犯了,心慌、胸闷。一到医院,心绞痛莫名其妙消失,查不出心脏任何问题。

  出院后两天,刘女士心绞痛又犯了。“这奇怪了啊,在医院没事儿,一出院就犯病,难道她患了疑难杂症?”院方为此组织全院会诊。

  杨正国表示,患者住院和出院的治疗措施是一模一样的,但为啥一出院犯病?是有心病没错,但不是心脏真有问题,而是“惊恐发作”。

  “这因焦虑引发,患者对冠心病有基本了解,一有胸闷、心慌,就往冠心病上联想,于是‘心绞痛’真的发生。在身体欺骗下,心脏一天疼痛几次,医院,觉得心理放松,痛就自然消失。”

  经过抗焦虑药物的调理,刘女士“心绞痛”次数越来越少。

  一年接诊两三百例“心脏病”

  女性高于男性

  杨正国告诉记者,在心理科门诊,他一年接诊两三百例心理心脏病,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其症状多种多样,时好时坏,常见有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头晕、失眠、多梦等。

  “以往,我们把这种情况诊断为心脏神经症,因为它主要和神经调节相关。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心脏神经症已经不能涵盖功能性心脏病的所有范畴。因此,目前这种疾病被称为心理心脏病,或者双心病。”

  心理心脏病与心脏病之间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首先,心理心脏病可以独立存在。也就是说,患者没有真正的心脏病,主要是心理、情绪、精神的问题引起了类似心脏病的症状,患者一旦发作,就像心脏病发作一样。

  其次,心理心脏病与心脏病合并存在。由于性格、遗传或环境等原因,患者处于非常强烈的不良情绪和精神压力之下。渐渐地,他的心脏就会出现损伤,发生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这类患者需要治疗心脏病,但同时,他也存在心理问题。一般而言,这类患者往往是心理问题在前,心脏问题在后。

  最后,当一个人处于着急、焦虑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就会增加,人体会释放很多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神经递质会让血管收缩,而相应的心脏局部组织可能就会缺血或出现某些反应,从而引起一些类似心脏病的症状。

  根据接诊情况分析,大部分患者者为女性,平时性格比较内向,因工作、家庭、婚姻原因出现心理心脏疾病。

  辨别“真假心脏病”

  先检查,再判断

  怎么辨别真正心脏病和心理心脏疾病?

  杨医生介绍,通常而言,对于有心脏病症状的患者,医院首先要进行一些常规的筛查,如心电图、超声、造影等,来了解心脏是否存在器质性问题。如果没有器质性问题,患者就应该考虑是否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及时调整心态,看心理医生很有必要。”医生表示,一些患者认为既然没有心脏病就不管了,实际上,心结未解,不良情绪仍然在,而且可以引起甚至加重心脏病的发生。

友情合作









































石家庄白癜风专科医院
天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88fenshang.net/xzbyy/13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