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养育四子女,年老瘫痪后被丢门外,儿子

2023-4-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刘军连预约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ys_12559/

年寒冬腊月的初晨,冷风瑟瑟。

远处的每一个人都裹着厚厚的棉衣,急匆匆的走过。恨不能一眨眼的功夫,就能溜进温暖如春的家里。

可就是在这样的时节,一位瘫痪在床的老人,竟然被丢弃在了冷风当中。

她眼前是枯萎了的杂草,背后是破旧的土屋,就连身上也只盖着一床薄薄的棉被。任凭是谁看了这凄凉之色,心中也会涌上一阵酸楚。

而更加让人愤怒的是,老人并不是无儿无女,而且还是被女儿和女婿亲手抛弃在这里的。

羊羔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德。老人的子女何以对得起那一撇一捺?

老人叫张顺清,时年76岁,33年前,她的前夫亡故,为了生活,她不得已带着三女一子嫁到了这里,她的第二任丈夫叫冯迪华,比她年长5岁。

冯迪华的家境并不殷实,但他为人忠厚老实、踏实能干,是当地一所中学食堂的员工。

冯迪华的收入并不高,要养活这一大家子人,是着实的不容易,然而,每当回到家里,看到张顺清为他做好的饭菜,他的心里又是暖暖的,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馨。

为了把孩子们抚养成人,冯迪华和张顺清没有生育属于他们两个的子女,冯迪华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张顺清的孩子。

为了给儿子盖房娶媳妇,他们两个省吃俭用,竟然到了常年不吃荤腥,终年不知肉味的地步,省下来的那一点钱,全都给了儿子。

好不容易熬到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自己也退休了。冯迪华才如释重负,觉得生活有了新的盼头。虽然每个月只有块钱的退休金,但也勉强可以应付他与张顺清的生活。

然而,这种平淡的生活并没有维系太长时间,张顺清病倒了,她的右侧躯体开始不听自己的使唤,彻底的躺在了病床上。

生活的不幸降临到了这对相伴三十余载的半路夫妻的头上。看着日渐消瘦的张顺清,冯迪华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暗暗的落泪。

此时的他已经年近八旬,早已没有了赚钱的能力。而那微薄的退休金,也仅够他与张顺清的生活支出而已,看病吃药,更谈不上了。

而且冯迪华的身体也不好,有严重的心脏病,也要长期的吃药。眼见着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冯迪华觉得照顾老伴儿有些力不从心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冯迪华总是在想,后面所剩无几的日子究竟该怎么面对。思绪万千过后,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张顺清四个子女的身上。

初晨的阳光和往常一样,洒进昏暗的旧房子里。冯迪华红肿着眼眶为老伴儿煮了一碗热粥。

自从张顺清病倒之后,冯迪华为了省钱给她买药,就再也没有买过一滴油,吃过一次荤。多年来,他们一直是这么过的。

冯迪华一勺勺的把粥送进了张顺清的嘴里。直到张顺清轻轻地摇了摇头,示意吃饱了。冯迪华这才为她擦擦嘴角,把被子盖好。

冯迪华对老伴说出了,想让孩子们照顾她的想法,张顺清知道丈夫的身体状况也是迫于无奈,她并没有回答,只是下意识的点了下头,因为张顺清知道,让孩子们照顾又何尝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于是,第二天,冯迪华怀揣着忐忑的心,敲开了子女家的大门。

事情果然不出老人所料,子女们都是不同意,他们用各种理由拒绝冯迪华的合理要求,逃避赡养母亲的责任,而冯迪华像个乞丐一样哀求着,但却并没有换来他们可怜的目光。

“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儿子扔下这句话,关上大门扬长而去。冷漠与麻木击碎了冯迪华的心。

四处奔走了一天的他,着实有些累了。夜色渐渐的深了下来,他红肿着眼睛回到了家里。看着躺在床上的妻子,泪水再一次流了下来。

张顺清看到这一幕,也就明白结果了,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陪着老伴,一起在夜色里哭泣。

那一瞬间,一个可怕的念头浮现在冯迪华的脑海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跑到窗台前,拿起了一瓶农药。他拧开盖子,回头看了看老伴,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昏暗的灯光下,张顺清好像是朝他点了点头,但眼神中又充满了哀求。

“给我喝了吧,死了就一了百了了,也就不拖累你了。你要好好的活着”。张顺清的一句话彻底击垮了冯迪华作为一个丈夫的尊严。

他把农药放在了窗台上,回过身来紧紧的抱住了妻子,两个人相拥在一起,放声大哭。

无路可走的境遇激起了冯迪华最后的一丝倔强,自古养儿为防老,天经地义。既然他说不动子女,那就找能说动子女的人。

俗话说:“爹大、娘大,不如舅大”。冯迪华找到了张顺清的弟弟,也就是孩子们的舅舅,要他出面协调张顺清的养老问题。

为了让孩子们好好的照料张顺清,冯迪华还把这些年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4万块钱拿了出来,作为张顺清去世后的丧葬费。

而且,他还答应把每个月的退休金都拿出来,作为张顺清的生活补贴。

子女们看到有钱可拿,也就陆续的松了口,在舅舅的协商之下,他们答应把老人接回自己的家中,每家几个月,轮流照顾。

二女儿离的老人最近,两家相距也不过一百来米。于是,二女儿首先把老人接回到家中。

最初的几个月里,事情好像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虽然饮食起居说不上太好,但至少要比白水烫粥好的多,然而仅仅不到半年的时间,子女们又互相推诿起来。

按照约定,到了期限之后,大女儿便来将老人接走,可都过了很长时间,大女儿却迟迟没有露面。

二女儿觉得自己吃亏了,便一气之下把老人送到了大女儿的家里。然而,谁也没能想到令人发指的那一幕出现了。

就在第二天,张顺清便被大女婿丢弃在了冯迪华的家门前。

那天一早,冯迪华就出去了。他走的时候,人还没有被送过来,日近中午,冯迪华刚回来,就看见冷风中的张顺清蜷缩在竹床上,冻得瑟瑟发抖。

好在那一天没有下雨,好在那一天冯迪华赶回来了,如若不然,已是76岁的张顺清,很可能在饥寒交迫中含恨而逝。

一个人但凡有点人性,也不会将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丢弃在寒风中,更何况这位老人,还是他们的母亲。

冯迪华再也忍不住了,一股歇斯底里的怒火在他的胸中燃烧。

他跑到邻居的家中,给当地的记者打了一通电话,他要让世人看看这泯灭人性的子女,也要让世人为他们主持公道,还他们一个平淡但有温度的晚年。

很快,记者就赶到了村子里,记者跟随着冯迪华来到了他们的家。

当记者看到屋檐下的张顺清时,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他们看过,也听过了太多关于子女不孝的故事,但却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狠心的人。

冯迪华抚摸着张顺清冰冷的脸哭了起来,张顺清的眼角也红肿着落下了泪,记者哽咽着声音问她,是谁如此狠心把她扔在这里了?

已经极度虚弱的张顺清张了好几次嘴,才吐出“大女婿”这三个字。

当记者再次追问已经多长时间了,张顺清摇了摇头,她说已经不记得了,只知道是大清早被送来的。

冯迪华打开了门,想着把老伴儿弄进屋里,当他使尽全身的力气,想要抱起老伴的时候,却差点连同自己一起摔倒在床旁。

毕竟已经81岁了,又哪来的力气,眼前的这一幕,让记者也感到无比的心酸,她扭过头去,不忍心再看了。

与记者一同前往的工作人员,把张顺清抱进了屋里,冯迪华用热水烫了点饭,一勺一勺地给张顺清喂了下去,看着这家徒四壁,看着这对无依无靠的老人。

记者也忍不住了,她要带着冯迪华一起去问问那四个子女,他们究竟为什么不赡养老人?

当冯迪华安顿好张顺清之后,便带着记者走出了家门,聊天的过程中,记者得知二女儿的家就在附近时,便提议首先去二女儿家看一看。

当他们走到街头的时候,恰巧碰到二女儿从外面归来。她怀抱着一个不大的孩子,正朝着家的方向走着。

记者听闻她是张顺清的二女儿之后,便追了上去,用质疑的声音问她,为什么不照顾自己瘫痪在床的母亲。二女儿面对突然围上来的记者,有些惊慌失色。

她的眼神中带着些许的逃避和游离,无论记者问什么,她总是重复着一句话:“我已经按照协议照顾了她半年了,我该做的都做了”。

即便是记者再追问下去,她也只强调着这一句话。

周边的群众逐渐的围拢了过来,有人在替二女儿说话,说她确实照顾老人了,但更多的人在批评她,说她和其他子女一样,就是在逃避责任。

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她明知道大女儿不会照顾老人,还把老人送到她家,分明就是想将老人丢出去,根本没有在乎老人的死活。

面对众人的指责,二女儿有些百口莫辩,她什么也不说了,抱着孩子急匆匆的走了。

于是,记者又在冯迪华的带领下来到了大女儿的家中,当走进大女儿家的宅院时,记者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眼前的一切与冯迪华的那间破旧的土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

墙体外的瓷砖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楼下的庭院里还放着一辆小汽车,虽然不是什么豪华品牌,但看起来也还不错。

无论从哪里看,都显示着这家人的生活条件还算不错。

记者和冯迪华在这里并没有看到大女儿的身影,邻居给的答复是她去湘阴县城里照顾孙子去了,离开的时间,就在那一两天。

可以说大女婿把张顺清丢弃在冯迪华家门前的时候,大女儿与大女婿已经是想好了的,就是在逃避责任。

他们可以不计一切的去照顾自己的孙子,却对把自己抚养成人的老母亲不管不顾。

他们就不曾想过,他们对老人的这一种方式早已被子女,孙子们看在了眼里,难道就从未担心过,当他们也老了的时候,这样的情景会在他们的身上重演?

紧接着冯迪华又带着记者来到了小女儿的家中,冯迪华和张顺清结婚的时候,小女儿还小,她是在继父冯迪华的呵护下长大的。

所以,在所有的子女中,小女儿与继父的感情也是最深的,冯迪华刚刚走进屋里,一个柔弱的女人便出现在了记者的面前。

她让冯迪华坐在沙发上,紧接着又给他倒了一杯热水,记者询问过后才知道,这个人就是小女儿,记者把张顺清的遭遇告诉了她。

在诉说的过程中,坐在一旁的冯迪华又哭了起来,女儿赶紧坐在身旁不断的安慰着他,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这事交给她,她来处理。

记者也趁机追问了起来,为什么小女儿不主动照顾老人,还没等对方说话,坐在一旁的冯迪华开始为小女儿开脱了起来。

原来小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就在前不久,刚刚做了心脏瓣膜的手术,体重也一下子下降到70斤不到。她的身体一直比较虚弱,长期靠药物支撑着。

原本是她承接了父亲在学校食堂里的工作,但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得不在家休养。不用说照顾老人了,她能照顾好自己已经很是不错了。

冯迪华还解释道,小女儿虽然没能去照顾他们,但每个月都主动给他们块钱的生活费。在四个子女中,小女儿是对他们最好的了。

就在这个时候,小女婿也回来了。他对记者说,他会把大家召集到一块儿,一起商量着解决照顾老人的问题,话音未落,便随手给其他几个人打起了电话。

就在第二天,张顺清的子女们都聚在了一起,记者也出面参与到这次的协商当中。

他们问大女婿为何把老人丢下不管的时候,大女婿还在尝试着掩盖着自己的恶行,他说他妻子有肩周炎,根本无法照顾老人,所以他才会把老人送回去的。

然而,他的谎言当场就被揭穿了,“她可以跑到湘阴去照顾孙子,但却不照顾自己瘫痪在床的母亲,这样的理由是说服不了任何一个人的”。

大女婿被记者问的哑口无言,憋着铁青的脸,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紧接着,记者又追问起儿子为什么不赡养老人?

起初,儿子还有意无意的在掩盖着什么,他说,他是想把两个老人都接到家里了,然后供养着他们,只是冯迪华不愿意去,他也没办法。

儿子展现出一副无奈的表情,好像这事怪不着他,一旁的儿媳也装腔作势起来,开始向记者倾诉自己的难处。

她说,自己的亲生母亲也是年过八旬的老人,而且患有老年痴呆症,家里还有个年幼的孙子,还养着几头牲口,她真的拿不出一丁点的精力再去照顾婆婆了。

后来儿子,儿媳也摊牌了,他们想让冯迪华也过去,继续照看着张顺清的起居,表面上看起来,这样的理由似乎非常的合乎情理。

可如此一来,这与之前又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让两个老人换了一个地方而已。

这并不是冯迪华想要的,他年事已高,还患有多重的老年病,已经没有能力照顾老伴,这才是他想要让子女们把老伴儿接走的真正原因。

为此,他还承诺把给张顺清百年之后,准备的四万块钱的丧葬费拿出来。

他只希望子女能把瘫痪在床的母亲照顾好,至于自己,守在自己的旧房子里,熬过一天算一天。

事已至此,我想大家已经很清楚了,儿子、儿媳的举动就是为了博得一个赡养老人的好名声外,还想把冯迪华的养老钱给霸占了,并且还不想自己照顾老人,天下还有这等好事?

记者当面拆穿了儿子、儿媳的真正目的,而且直言他们就是在逃避责任,把老人当做了麻烦。

在记者和周围邻居的指责之下,儿媳有些恼羞成怒了,变的歇斯底里起来:“我就是不负责任,一天的责任都不负。除非他把这三十多年的保姆费,一次性的都支付给我。”

儿媳的这句话惊呆了现场所有的人,就连周边的群众也开始指责她是狼心狗肺,胡说八道。

这些年来,冯迪华为了他们省吃俭用,对待张顺清也是百般呵护,洗衣做饭这样的生活琐事,也一直是冯迪华在做。

然而,儿媳竟然把冯迪华和张顺清这30多年的感情归结为雇佣关系,她要冯迪华与张顺清离婚,并支付这33年来的“保姆费”,也就是把那4万块钱全都交给他们,并且还让他们永不再见。

只要冯迪华答应这三个要求,他们就愿意把母亲接走。

听到儿媳如此作践他们之间的感情,还要他们这对互相扶持着走过三十多年风雨的夫妻永不相见。

冯迪华再也坐不住了,他气愤至极,冲到儿子和儿媳的面前驳斥,一时之间,两方吵得不可开交,眼看就要扭打在一起。

好在有记者在当中拦着,才没有冲突起来,这一天的协商,就这样不欢而散,但儿子和儿媳也再三表示,只有冯迪华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就把母亲接走。

回到家中,冯迪华哭着把儿子和儿媳的要求告诉了张顺清,他把老伴搂进怀里,在她的额头上轻轻地吻了一下。

“这是我给你的最后一个吻了,以后咱们再也不能见面了。”这悲伤的话语,从冯迪华的口中说了出来。

张顺清含着眼泪,轻轻的点了点头,她心里明白,为了自己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老伴已经被逼到了绝境,再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那天夜里,冯迪华找出了他们当年的结婚证,他抚摸着上面的每一个字,泪水控制不住的滴落了下来。

就在第二天,冯迪华带着结婚证来到了民政局,他把儿子和儿媳也叫了过来。

老人说,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在办完手续之后,就把钱交给他们,希望他们能够信守承诺,把张顺清接回去。

然而,就在冯迪华以为自己退让可以让儿子,儿媳满意的时候,儿子和儿媳又变卦了。

他们不再满足于那四万块钱,开始变本加厉,儿媳半躺在沙发上,恬不知耻的要冯迪华再拿出0块钱,作为赡养张顺清的费用。

0块钱对于冯迪华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他要整整大半年不吃不喝,才能凑得出来。

然而想到瘫痪在床的妻子,想到自己也是风烛残年,冯迪华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

但冯迪华表示,一时间他拿不出来那么多钱,需要回家去借。

于是,在亲朋邻居的帮助下,冯迪华终于把钱凑够了,但他却联系不上儿子和儿媳了。

电话一次次的打过去,一次次的无人接听,儿子和儿媳再一次自食其言,逃避赡养母亲,冯迪华哭诉着将这一情形告诉了记者,记者也只能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在民政局的大门口,记者曾一次又一次的追问儿子,究竟为什么不赡养老人?

他们这样对待老人是要付出法律的责任的,然而,儿子却叫嚣着说:“有本事就让法律来惩治我。如果法律让我坐牢,那我就坐牢”。

他是铁了心,不会照顾母亲,铁石心肠,也不过如此。

常言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只有不孝的儿女”,这句话用来形容张顺清和她子女的关系,再恰当不过了。

在面对如此儿女,记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冯迪华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也只有法律,还能够维护住冯迪华和张顺清最后的一丝尊严。

也只有让更多的人明白赡养老人的意义,这世间才不会再有如此悲伤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88fenshang.net/xzbyy/170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