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情绪可致病

2021-5-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是不可避免的情绪宣泄。然而,人的各种情绪必定引起血液流动和内分泌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有利于身体内部机能正常运作或保养的,有些则是不利于内部机能运作甚至是造成五脏六腑伤害的,这些就是负面情绪。这期将前面讲过的负面情绪“怨恨恼怒烦”这五毒整合汇编:怨伤脾,恨伤心,恼伤肺,怒伤肝,烦伤肾。

先说中医

说到中医,必须首先说说《黄帝内经》。

中医又称“黄老之术”,“黄”是指轩辕氏黄帝,即“炎黄子孙”中的“黄”;“老”是指老子,《道德经》的作者。“由于《黄帝内经》这本书是以黄帝和他们轩辕氏部族的医官岐伯的对话形式写成的,所以也叫“岐黄之术”,中医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为理论基础,融合了道家的思想,所以叫做“黄老之术”。

可见,中医不是科学,而是一门哲学。中医辨证就是哲学辩证法。

中医为何不是科学?因为科学理论必须得到可见的验证,而对于经络等理论,无法通过解剖进行验证。因为,经络只存在于活人体内,拿死人解剖肯定看不到经络,所以中医不是科学。

但正因为中医不是科学,它才得以在几千年来保持五行生克理论不变。科学则不然,今天的科学理论除了新发现之外,都是否定上一个科学结论的新理论,也就是说,今天的科学理论很可能就是留待明日否定的一个大谬误。

不信你看:在哥白尼之前年,托勒密创立了“地心说”的科学理论,认为太阳是围绕地球转的。这个理论在年里的每一天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人们每天都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在西方落下,证明太阳的确是围绕地球在转动。也就是说,人的判断会被固有的认知所左右。

哥白尼否定了这一科学结论,认为地球是围绕太阳作同心圆运动的,太阳是宇宙中心,于是,“日心说”的科学理论在否定了托勒密的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诞生了。可是,开普勒很快又否定了哥白尼的科学理论:太阳不是宇宙中心,地球不是围绕太阳做同心圆运动的,而是椭圆形运动。最聪明的是爱恩斯坦,他说:“我的理论也是短命的(很快会被后来的科学理论所否定)。

老子认为,有一种东西,它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他不知道该给这种东西叫做什么,但没有名就不好指代,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而“道”是不会因为人的认识而改变的:即不会因为托勒密的地心说,太阳就真的绕地球转了,也不会因为哥白尼的日心说,地球就真的绕太阳做同心圆运动了。人类怎么认识世界是人类的事,你说你的,它做它的,不会因你的认识而改变。

几千年来,科学理论在不断地否定前一个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以致后来的理论与当初的理论南辕北辙。中医基本理论却一直不变,始终是阴阳五行生克关系。为什么?因为五行只是一个符号,为了使理论表述方便的代名词罢了。《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万物皆有名,没有名就不好指代。关键在于五行相生相克的矛盾统一哲学观。所以,左肩痛,西医就会给你左肩止痛,因为西医把人体割裂开来看,左肩就是左肩,是独立的左肩。中医则根据经络的走向,拉一下你的右腿,病就好了,因为中医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一个有机组合,就像木、火、土、金、水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一样,火旺不一定需要用水来灭,可以去掉柴(釜底抽薪)--这就是中医,这就是五行生克理论。西医则用大量的水来灭火,火是灭了,但一点火都没有了,又变成火不足引起金寒水冷(即我们所说的副作用)--这就是科学,抗生素就是其中的代表--病菌是杀死了,但益菌也没杀死了,还会造成病毒的耐药性变异。

人的负面情绪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呢?

怨伤脾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脾气虚则腹胀满便秘、身肿、飧泻。实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饮食不化、腹痞满、善忧。”

这段话说的是表象,脾气虚和脾气实表现的症状。究其病因,中医认为--怨伤脾。

需要说明的是:脾不是胃,脾、胃的五行都属土,胃是阳土,脾是阴土。

需要注意的是:“消化”是两回事,消是消,化是化。“消”是把食物“磨烂”(发酵)过程,这是胃的功能;“化”是将发酵产生的营养运化到各个部位,这是脾的功能。伤脾,就是伤了运化功能,影响造血和供血。

怨就是抱怨,就是当自己受到欺侮或压抑的时候,当事情不顺心的时候,当自己吃了亏的时候,当有苦难言的时候的那种心情。

这种心情谁没有?圣人没有,得道高僧没有。如果你不是这两种人肯定会有,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我没有。”如果是这样认为的话,那么,有可能你的脾伤得更厉害。为什么?

《道德经》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说:圣人为什么没有毛病(缺点),是因为圣人以他的毛病作为毛病来诟病(即善于自省),所以他们没有毛病。

你之所以抱怨,是因为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所以才会产生抱怨:凭什么他比我的薪酬高?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这鬼天气!

有些人表面对人恭恭敬敬,乐善好施,内心却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回报。这种人在外面简直是个圣人,一回到家里就生闷气,甚至长期压印在心里。这种人比大大咧咧说出几句抱怨的话伤得更重。

怨是五毒之首,总是怨别人,觉得都是别人不好,自己太委屈了,于是心里越来越憋屈,形成一股怨气。

但是,你的怨对别人不会有任何影响,伤不了别人,只会伤到自己。

我们阳江有句俗语:“三世不怨天,生子中状元。”其实,不抱怨是对自己最好的养生。

恨伤心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神志失常。”

这段话说的是表象,是心气虚和心气实表现的症状。究其病因,中医认为--恨伤心。

医学上所说的“心”就是心脏。

心脏病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心脏在胎儿期中发育异常所致,病变可累及心脏各组织;后天性心脏病是指出生后心脏受到外来或机体内在因素作用而致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感染性心脏病、内分泌性心脏病、血液病性心脏病、营养代谢性心脏病等。

心脏病常见症状有:心悸、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咯血、胸痛、水肿、少尿等;常见体征有:心脏增大征、异常心音、心律失常征、脉搏异常等。

以上这些似乎与“恨”无关:

你恨不恨,先天发育就是心脏异常;

你恨不恨,感染了还是得心脏病;

你恨不恨,动脉硬化同样得心脏病。

对吧?

绝对正确!可是,恨伤心的““心”却不仅仅指心脏和心包,它还包括了心神!

心神?心有神吗?

虽然我们写文章时经常会用到“心神不宁”这个成语,还经常祝人家“心想事成”,但要真问你:“是心在想事情还是脑在想事情?”你一定会回答:“当然是脑想啦,心脏怎么会想呢?”

难道是古人科学落后,不知道脑在想吗?

有道理啊,你看,凡是带思考情感的字都带心,例如:思想、思虑、忌惮等等。

究竟为什么呢?看来,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用心去想一想”了。

我们知道,电风扇会转动是因为通了电,外部供给的动力让风扇动起来。那么,人能够行走、说话甚至打喷嚏,这股能量从哪里来?当然是食物啦!可是,食物如何转化为能量呢?当然是消化啦(胃的消食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可是,又是谁在推动水谷运化呢?又是谁在冷了时发出添衣信号呢?又是谁在饿了时提醒你要进食呢?

这一大堆问题无非是物种固有的“道”,古人给它起了个名来表达这种“道”--心神。古人说:心包是心神的房子,心神就住在这所房子里面。

你信有心神吗?其实,这个心神就是能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指挥者,所以,你的意识是“心想”的结果。

其实古人只是借用一个名词来表述这种“道”而已。如果当初叫它心气,现在就不是心神而是心气了;如果当初叫它动力,现在就是动力而不是心神了。不管用什么来表达,这个心神就是能量,推动人们活动和思维的原动力。

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切脉是最低层次的诊断方式,而最高层次是“望”。望什么?就是望这个人的心神还在不在心包里住着,如果“望见”心神已经不在了,那就可以准备后事了。

武侠小说所说的“元神出窍”指的就是心神。上面说过,心神是一种能量。而这种能量叫做“炁”(与“气”字同音,也是气的意思)。汉语中的“力气”可以解释气在生物体内的存在:你用按摩器按摩,有力,但无气(风不是气)。你用人手按摩,那就有力又有气了:血液的循环产生经络流注从而产生气,死物是没有气的,所以我们才说机械的力度很大,而不能说机械的力气很大。

说了这么多,只为说这句话:恨伤的是心神。心神住在你的心包里,你让它每天都很舒服(心情平和,开心愉快),它就愿意多呆些时间,你就长寿;你让它觉得呆在这里很憋屈(负面情绪太多),它就老想着离开。所以,内心不要充满了仇恨,偶尔恨一下,心神虽然不高兴一会,还不至于离开,但如果整个心房都填满了恨,你叫心神如何呆下去?对于心神来说,恨是负能量,房子里堆满了这些垃圾,心神能舒服吗?

其实这些很玄的东西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恨是扰乱生理正常运作的负能量,没有仇恨,人的生理功能就按照本来的规律运作,也就是《黄帝内经·素问》所说的:“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也不要过多的埋怨。怨恨怨恨,怨能生恨:“为什么我和他一同进来,他升职加薪,我还是原地踏步?老板,你太不公平了,我恨你!”你有没有想过老板为什么给他升职加薪?你的能力比他强?就算你能力比他强,你的情商比他高吗?他的位置需要一个每天抱怨的人来坐吗?

如果你实在想不出自己哪样输给了他(因为人总是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或者不承认自己的缺点),那就不妨用宿命论来消解自己的怨气和仇恨吧--我的八字生得不好,不是富贵命,不是掌权命,也许给我升职加薪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呢。这样你就想开了。

养生就是养心,没有怨恨,内分泌就正常,五脏六腑通畅,奇经八脉不乱,心神就高兴地住在心包里,就不会得病。

恼伤肺,怒伤肝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肺气虚则鼻息不利不通畅、息微、皮毛不泽、少气,实则喘咳气逆、凭胸仰息。肝气虚则善恐(容易受惊吓)、目无所见、或阴囊缩筋挛,实则多怒、两胁少腹痛;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神志失常。

这段话说的是表象,是肺和肝气虚和气实表现的症状。究其病因,中医认为--恼伤肺,怒伤肝。

恼如何就伤肺了?这个问题万能的百度也帮不了你,不信你搜一下。

其实,不管是“怨伤脾、恨伤心”还是“恼伤肺、怒伤肝”,都是古人几千年来在活人身上实践观察得出的结果,如果他们能用科学理论阐述出来的话,中医就是科学了。

正因为世界上有很多东西还不能用科学理论来证明,所以才会有神学、宗教、中医的存在。我们无法用科学解释许多灵异的现象,甚至我国几处“怪坡”(上坡需要踩刹车,下坡需要加油。放一个圆球在坡底,它会自动朝坡顶滚去)也很难解释清楚,福建省公路部门对厦门那段怪坡的解释是“视觉”造成的错觉,你认为是这样吗?

树木都是垂直生长的,有个地方的树木却都是斜向一边生长的,你站在树旁明显看到树干与你成一定的角度,难度也是视觉的错觉?

这说明很多现象不是不能解释,而是我们的科学水平还不能解开这个谜。但是,现象就在那里,不管你解释得了还是解释不了,它都存在。

“恼伤肺、怒伤肝”就是中医几千年实践总结的结论,它到现在都还未能用科学语言来阐述其理论。

现在要说的不是恼如何伤肺的问题,而是“恼”是什么东东的问题。

我们常用的词语有恼怒、恼羞成怒、懊恼、烦恼等,显然,恼和怒不是一回事,恼和烦也不是一回事。但我们发现字典对“恼”的解释是:

1.发怒、怨恨

2.烦闷、苦闷

再看看“怒”的解释:生气、气愤。

现在的字典也是令人迷糊的感觉:疼者痛也,痛者疼也。你问问你家正在读书的孩子:“蠢和笨有什么区别?”得到的回答必定是:“蠢就是笨,笨就是蠢。”

难道古人闲得蛋疼非要造两个意思完全相同的字?当然不是啦!这是汉语发展的结果。古人造“鸡(繁体:鷄)”字的时候,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种读音为“奚”的鸟(禽类)。将来的的字典对“鸡”的解释可能是这样的:

1.一种家禽

2.指从事卖淫的妇女

现代字典的解释没错,但与造字的本意已经相去甚远了。

依我看来,恼和怒的区别在于:“怒”形于色(也就是能从你的表情、动作上看得出来),而“恼”则藏于心(也就是内心的愤怒)。这样就很容易解释为何怒伤肝而恼伤肺了:

发怒时,不满情绪宣泄于外,大发脾气,血随气上溢,导致肝气上逆,故而伤肝;内心的愤怒引起气喘、郁结,故而伤肺。

那么,“恼火”不形于色吗?

你看,又用现代汉语来衡量古人造字的本义了不是?中医传承已久,原来的理论一直没多少变化,尤其是五脏六腑对应五行属性始终没变,其依据的文字当然就是最古老的解释了。

不管恼也好怒也罢,都是生气造成的,伤的都是自己。有句“心灵鸡汤”倒是说得非常中肯: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为何会生气?因为你太在乎。因在乎你在乎的人而恨铁不成钢,或者因在乎自己的对错而愤愤不平。

怎样才能不生气?恬淡虚无!

恬淡虚无就是平平淡淡吗?

还真的不能划等号呢!恬淡虚无,除了平平淡淡、看淡一切名利之外,关键还在于一个“恬”字。

“恬”是安静、坦然的意思,但从“恬淡虚无”这句话来看,它的内涵还应包括“舔”的意思。

养狗的朋友不妨观察一下,狗受伤了,凡是狗的舌头能够舔到的地方,很快就会痊愈,“舔”就是自我疗伤功能。皮肤受伤了,用舌头舔一下,迅速痊愈;心灵受伤了,用心态舔一下,心灵的创伤很快就会好起来。

烦伤肾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肾气虚则厥逆(厥逆:即指四肢逆冷,手冷可过肘,足冷可过膝,由阳气内衰,阴寒独盛所致。)、头昏眼花、腰酸痿厥、大便虚秘、小便失禁或不通遗精、五更泄泻,实则腹满(下焦壅闭、或痛或胀)、泾溲不利,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这段话说的是表象,是肾气虚和肾气实表现的症状。究其病因,中医认为--烦伤肾。

烦如何就伤肾了?这得先看看“烦”是怎么一回事。

许慎《说文解字》:“烦,热头痛也。”由于《说文解字》的权威性,所以,现时的字典便把古人造字的本意定义为“发烧头痛”。今义则定义为:苦闷、急躁。

我们都不是古人,不知道古人造字时是怎么想的,只是根据其造字规律来推测而已。在我看来,“烦”是会意字,“页”是头颅而不是现在所说的书本页码之类的东东。看看甲骨文和小篆“页”就知道了:

“頁”是一个突出头部的人的形状,专指人的头颅。火字旁表示与火有关(头颅上火)。也就是说,“烦”是由于心火旺而热扰心神的表现。在五行生克关系中,肾属水,水能克火。当心火极旺时,肾水全力以赴去“扑救”心火,造成肾水极大消耗,在肾阳不足的情况下,肾阴不能上交于心,也就是显得无能为力。打个比方:水缸里有1方水,可以供应日常洗嗽、饮用。但厨房失火了,你用了0.8方水去灭火,水缸剩下的水就无法供给你的生活必须了。

所以,“烦伤肾”。

这么说“烦”也与心有关了?

其实,怨恨恼怒烦就是负面情绪,它就像一堆垃圾,心肝脾肺肾就像五间相连的住户,垃圾堆放在1号门牌住户,则1号被熏得最厉害,其余四户也不能幸免,只是程度问题,每一种负面情绪都会引起身体机能的紊乱,只是损害哪个最严重罢了。

由于“非白即黑”的是非观在国民心中深深地扎了根,所以我们判断事物总是“排他性”:他是好人就绝不会有缺点,他是坏人就一定不可能做过一件好事。所以,大家喜欢看的文章是:这个东西绝不能吃、属鼠的今年有一难、猴年首富的生肖竟然是它等等,并且深信不疑。如果告诉你属相只是一个因素,它的好坏受其他三个因素(月日时)的制约,属鼠的今年并非全部有一难,如果其他三个因素组合得好,可能大富大贵,那么,这类文章就一定没人看,因为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太费神了,还是“非白即黑”来得简单--这是国民素质的悲哀。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是道家的理论。由于中医理论未能以科学的面目出现但却在养生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于是很多人便用佛教和儒家的思想来阐述中医理论,这让中医更增添一份神秘色彩。例如对“怨恨恼怒烦”五毒伤五脏的说法,融入了许多积德、慈悲甚至轮回的说教。虽然养生就是养心,行善积德、慈悲为怀是净化心灵途径,但道家的思想是遵循自然规律,清静无为,清心寡欲。例如,佛教主张禁欲,而道家主张节欲而非禁欲;虽然孔子是老子的流水学生,但儒家和道家是两种哲学观点,儒家除了讲尊卑、讲孝悌之外,更多的是催人发奋,鼓吹“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以损害健康为代价的拼搏精神,而这种励志恰恰又与《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相互矛盾。道家则提倡恬淡虚无,“不妄作劳”、“高下不相慕”,不为攀比而奋斗。

至于那些六道轮回之说,用在养生上面纯属牵强附会、无稽之谈。

文化、教育、时评

更多精彩内容等您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88fenshang.net/xzbzl/138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