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心脏性猝死,比救治更有意义
2020-1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合理减压、生活方式健康、作息规律是预防的关键
长沙晚报记者詹春华通讯员胡冰峰戴婧
指导专家李国军,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现任湖南省医学会肺血管分会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沙市医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沙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诊治,对急性心衰、脑血管意外、中毒、糖尿病酮症、心脏猝停等危急重症的抢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数据显示,入冬以来,在出诊的急诊病人中,心脏性猝死患者越来越多。昨日,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李国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发生猝死的患者一般都有基础疾病,比如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工作学习压力大、生活方式不健康、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更成了“滋生”心脏性猝死的“温床”。
发生心脏性猝死,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不足1%
李国军解释,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临床中,心脏性猝死中约80%以上都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的,并且发病非常迅速,患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均难以提前预料。
早期,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心绞痛等症状,或者仅仅是有疲乏、心悸等症状,极易被忽视。一旦处于剧烈活动、过度劳累、情绪异常、暴饮暴食等诱发因素情况下,就会导致心肌缺血而出现心律失常,随即突然出现急性呼吸困难、意识的丧失、心脏骤停、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等等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症状。
一旦发生心脏性猝死,有效的救治措施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等。然而由于心脏性猝死的发病迅猛、进展极快,并且患者发病地点大多并非在医疗机构内,缺少专业的医疗急救设备和救治人员,同时由于人们普遍缺乏急救知识和技能,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极低,患者往往在送医的过程中不治而亡。“目前,我国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不足1%。”李国军说。
预防心脏性猝死, 李国军表示,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比积极救治更加有意义。
他指出,日常生活中,提倡低脂肪、高维生素、优质蛋白的清淡饮食,多食用水果、蔬菜、粗粮、鱼类等食物。对于“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在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每天可进行健步走、慢跑等有氧运动,如果运动中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医院就诊,给心脏做个“体检”。
吸烟对冠心病是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并且吸烟的支数越多、年限越长、开始吸烟时烟龄越小,患冠心病的风险越大。因此,要预防心脏性猝死,必须迈开戒烟这一步。
坚持定期健康体检,防患于未然。医院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对于40岁以上、有家族遗传史等的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以及早发现隐藏在身体里的“隐患”。
延伸阅读黄金4分钟,与死神赛跑
李国军介绍,心脏性猝死的黄金抢救时间窗是发病后4分钟,此后每延误1分钟,抢救成功率下降10%。医院再进行抢救,生还的机会微乎其微。但如果把握住“黄金4分钟”,患者也就多一份生还的希望。
“黄金4分钟”是指当心脏骤停时,大脑皮层耐受缺氧的时间仅为4分钟左右,随后脑细胞开始出现不可逆转损伤和死亡。因此,这“黄金4分钟”内的急救显得至关重要。
当施救者确认患者意识丧失、发生心脏骤停后,请求他人拨打急救电话的同时,必须在4分钟内按照CAB的程序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C——胸外心脏按压。不管施救者的技术水平、患者的特征和可用的资源如何,施救者都应该对所有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早期患者实行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可使胸廓变化带动胸腔内压的变化,使胸腔内外动静脉压力发生压差,促进循环恢复,增加患者的存活机会。而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也是后续抢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A——开放气道。将患者放置在硬的平板上,仰卧位,撤除头颈部衣物,施救者双手将患者头部后仰,托住下颌关节,清除口腔内分泌物,使由鼻孔经咽喉部至气管的气道保持通道,同时使舌根不至于堵塞气道。经过培训的施救者在气道开放的同时予以人工呼吸。
B——电除颤。随着心脏骤停和电除颤之间的时间间隔增加,患者存活的机会逐渐减少。因此,早期除颤是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基本治疗方法。
健康吧主:詹春华
如果您喜欢今日内容,就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转发给亲朋好友,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