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心臟病方法,心悸

2021-9-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治白癜风要花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629688.html

治療心臟病方法,(心悸)

心律失常是指心髒沖動的頻率、節律、起源部位、傳導速度或激動次序的異常。根據心律失常的臨床證候特點,當屬于中醫“心悸”“驚悸”“怔忡”等病證範疇。

中醫認爲心悸病變的主要部位在心,證候表現以本虛標實爲特點,故基本治療原則以補虛爲主,祛邪爲輔。心悸雖然病位在心,但五髒六腑的功能失調均能相互影響。因此,補虛應視髒腑虧虛的不同程度,或是補益氣血之不足,或是調理陰陽之盛衰,以求陰平陽秘,使髒腑功能恢複正常,氣血運行調暢。

本病邪實多與髒虛有關,因虛致實。如脾虛運化失調生痰,氣虛血循不暢致瘀,以痰飲內停及瘀血阻絡爲常見病因。因此,健脾化痰滌飲、益氣活血祛瘀也是心悸的常用治療原則。

其次,心悸又可引起不寐和眩暈等心神不安症狀,皆因心主神明,心主血,心氣通于腦之故。故治療心悸時常在補虛及祛邪的基礎上加用養心安神、鎮驚安神的方藥。臨床治療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時,多以養心安神、鎮驚安神爲治療原則,並根據本病的病因病機,審證求因,辨證論治。

1.心氣虛損證

症見心悸不甯,面色?白,胸悶少氣,神疲乏力,口唇淡白,手足不溫,自汗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弱無力。治宜補益心氣,安神定志。方用五味子湯(《景嶽全書》)。常用人參、黃芪、五味子、麥冬、伏苓、大棗、炙甘草等藥物配伍。亦可用養心湯(《證治准繩》):黃芪、伏苓、伏神、當歸、川芎、炙甘草、半夏曲、柏子仁、酸棗仁、遠志、五味子、人參、肉桂,以益氣溫陽,補心安神。

2.心陽不足證

症見心悸氣短,少氣無力,聲低息短,胸中痞悶,入夜爲甚。畏寒喜溫,或四肢冰冷,小便清長,大便塘稀,舌質淡,苔白潤,脈沈微或沈緩、沈遲。心陽不足爲心氣虛損進壹步發展而成。治宜溫補心陽,養心安神,方用樂令建中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常用黨參、黃芪、伏苓、炙甘草、生姜、大棗、桂枝、桂心、細辛、半夏、白芍、當歸、麥冬等藥配伍。

3.心陰不足證

症見心悸煩躁,頭暈目眩,顴紅耳鳴,咽幹口燥而飲少,眠差多夢,低熱盜汗,體質瘦弱,舌質紅,少苔或光剝,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甯心安神。若陰虛者以滋陰爲主,可用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若火旺者以清虛火爲主,可用朱砂安神丸(《醫學發明》)。常用人參、玄參、丹參、伏苓、五味子、炙遠志、桔梗、當歸、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生地、朱砂、黃連、生地、當歸、甘草等藥配伍。

4.心血不足證

症見心悸怔忡,頭目昏眩,面色無華,心煩不寐,多夢,精神委靡,唇甲色淡,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補血養心,益氣安神。方用歸脾湯(《濟生方》)。若兼見心動悸而脈結代者,可用益氣養血、滋陰複脈之炙甘草湯(《傷寒論》)。常用人參、黃芪、生地、麥冬、白術、桂枝、阿膠、火麻仁、伏苓、伏神、酸棗仁、龍眼肉、當歸、炙遠志、木香、大棗、生姜、炙甘草等藥配伍。

5.心脾兩虛證

症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面色無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脹便塘。女子可有月經量少,色淡或淋漓不盡。舌質淡嫩,脈細弱。治宜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方選歸脾湯(《濟生方》)。

6.心血瘀阻證

症見心悸氣短、胸悶不舒,時有心中刺痛,重則痛引肩背,唇甲青紫,舌質黯淡或青紫,或見瘀點,苔白或黃,脈澀或結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脈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湯。

7.痰火擾心證

症見心悸煩躁,眩暈失眠,口舌潰爛,口苦咽幹,或吐血、衄血,舌尖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或弦數。治宜清熱化痰,甯心安神。方用黃連溫膽湯(《千金方》)。常用半夏、陳皮、伏苓、織實、竹茹、黃連、大棗、生姜、甘草等藥配伍。

8.水氣淩心證

症見心悸胸滿,頭暈目眩,咳嗽,咯吐稀白痰,面浮肢腫,小便短澀,舌質淡,苔薄滑,脈沈弦。水氣淩心乃脾虛中陽不足,飲停心下所致。治宜振奮心陽、化氣行水。方用苓桂術甘湯(《金匮要略》)。若兼腎陽虛不能制水,症見心悸咳喘,不能平臥,小便不利,下肢浮腫較甚者,宜溫陽利水甯心。方用真武湯(《傷寒論》)或與苓桂術甘湯合用。常用炮附子、桂枝、白術、伏苓、白芍、生姜、炙甘草等藥配伍。

9.食滯胃脘證

症見心悸脘悶,嗳氣,腹中不適或脘腹脹痛,大便不爽,夜寐不安。平素多有心悸宿疾,每因飲食失節,暴飲暴食而作,舌苔厚膩,脈滑或結代。治宜消積化滯,和胃甯心。方用保和丸(《丹溪心法》)。常用神曲、山查、伏苓、半夏、陳皮、萊菔子、連翹、石菖蒲、酸棗仁、夜交藤等藥配伍。若食滯重證,不寐輾轉,心悸,腹脹者,可用《傷寒論》調胃承氣湯(芒硝、大黃、甘草)。若兼見胸痛徹背,背痛徹胸,胸悶痞塞者,可加瓜蒌、丹參、織實、延胡索,以宣痹通陽,活血化瘀。

10.肝郁化火證

症見心悸煩悶,少寐多夢,頭痛目赤,急躁易怒,胸脅脹滿,口渴口苦,便秘嫂赤,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治宜疏肝泄熱,鎮心安神。方用龍膽瀉肝湯(《蘭室秘藏》)加減。常用龍膽草、栀子、黃芩、柴胡、生地、車前子、澤瀉、木通、當歸、朱伏神、生龍骨、石決明、甘草等藥配伍。

11.心火亢盛證

症見心悸怔忡,胸中煩熱,失眠多夢,面赤口苦,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疼痛,舌尖紅,脈數。治宜清心瀉火,鎮心安神。方用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加減。常用生地、木通、淡竹葉、黃連、苦參、酸棗仁、夜交藤、柏子仁、石決明、龍齒、甘草等藥配伍。

12.心腎不交證

症見心悸健忘,心煩不寐,頭暈耳鳴,口幹津少,兩顴潮紅,五心煩熱,腰酸遺精,舌鮮紅少苔,脈細數。心腎不交爲心火不能下降,腎水不能上潮,水火不濟所致,治宜交通心腎、甯心止悸,方用交泰丸(《醫方集解》)加減。常用黃連、肉桂、夜交藤、酸棗仁、伏神等藥配伍。若偏于心陰虛者,可合用天王補心丹,若偏于腎陰虛者,可合用六味地黃丸。

老和尚講:治療心臟病主要成份以三七,丹參,黃茋,人慘,柴胡,酸棗仁,遠志等。

您看此文用·秒,转发只需1秒呦~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88fenshang.net/xzbzz/150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