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检测,帮你抓住漏网之鱼
2016-11-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不少大龄心脏病患者对自身早期出现的病症缺乏认识,而一些年轻人对胸闷、心慌等症状又不太在意,往往认为没什么关系,实际上这些想法反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心脏病除常见的心悸、心前区疼痛等人们熟知的症状外,常常还有一些体表征兆。注意观察这些先兆症状,就能早发现、早治疗。下面就把我曾经在一期养生节目里的一些观点分享给大家。
心脏检测,细节决定成败
心脏检测各式各样,有些名头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但是具体检查的要点及对应的病症,可能还不是特别清楚,有些甚至存在着误解。
心电图、彩超和造影是心脏检测中比较常见方法,分别检测心脏不同方面的结构和功能,其意义也截然不同。
通俗的讲,心电图主要是考察心脏电路是否畅通;造影主要是用来检查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或封堵、有多严重;超声心动主要是检测心肌是否变肥厚、心腔和瓣膜的基本情况。
所以,我们不能仅凭一个检查就全面了解到心脏各方面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心脏的储备功能较大,平时也只用到25%。所以在心脏疾病病情较轻的初期,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冠状动脉狭窄到一定的程度才会伴有心绞痛,但很快就能缓解。此时除了检查,还需要形态和功能的全面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具体的病因及患病程度,最终来决定科学治疗方案。
若在高危人群、高度怀疑冠心病,最好先做个造影,以检查血管狭窄的程度。如果已经发生心梗,就一定要做齐各种必要的检查,切不可存在侥幸心态。
大家在平时要多涉猎基础医学知识,避免“受害者”心态。就诊前,不妨通过网络、报纸和杂志等了解一些基本常识,不懂的可以咨询医生。但不要认为“医生就是为了多赚钱才让我检查”,这种受害者心态很容易对医生产生误会,给看病带来额外的麻烦。其实,跟故意给医生找茬的患者很少一样,不良医生也是比较罕见的。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需要“机缘巧合”,有一定的过程。危险性不仅取决于个体具有某一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还取决于个体同时具有危险因素的数目。由于现在多数人的生活习惯改变,甚至在40岁之前就得上冠心病也不再稀奇。(这是事实,需要我们自己先改变)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的可改变,而有些不可改变!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总胆固醇过高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甘油三酯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超重/肥胖、糖尿病,吸烟、不合理膳食(高胆固醇、高热量等)、缺少体力活动、过量饮酒,以及社会心理因素。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家族史。冠心病的发作常常与季节变化、情绪激动、体力活动增加、饱食、大量吸烟和饮酒等有关。通常需要测量血压,采血测定血脂、血糖等指标,评估是否存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比看病更累的那些误会…
医院,我的一些朋友也如此。特别是面对一大堆检查的时候,总会质疑有些检查没必要,做检查只会多花钱,还浪费时间。真的是这样子吗?
一个外伤科医生遇到过这样令他啼笑皆非的场景,他给患者清创缝合,一周后伤口拆线,要患者去交费,患者很生气:“线是你们缝的,拆线为什么要我出钱?”他感慨说,患者的误解让他比看病还累。类似这种误会的事儿很多,有些挺可乐,有些挺无奈。造成这些误会的原因其实也很集中,当然不知者无罪,简单到位的沟通或许就能化解尴尬。
心解:医学很复杂,很多时候,患者跟医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医学信息鸿沟,难以跨越。医生不可能要求患者像自己一样什么都懂,但患者有时候缺乏医学常识,确实会让医生哭笑不得。对于医生来讲,要进一步讲解、加强沟通;对于患者来说,平时要留意搜集和学习各种医学常识,医院看病也是有益的。
心内科:一个患者愤怒地拿着检查单问医生,我已经做了心电图和彩超,现在为什么又让我做造影,难道一次拍不清楚吗?是不是就是为了多收钱才让我做这么多检查的?
心解:医院里的这类问题最常见,对于这位患者的疑惑也不难解释,主要得耐心。假如心脏是一个4居室的房子,心脏彩超就是丈量房子的大小,检查墙体结不结实,门窗严不严实;而心电图的功能是核实电路的通顺与否,有没有短路、漏电的情况;造影则是看各种管道是否堵塞,需不需要疏通,而且这管子都被铁皮包裹,里面是否生锈谁也不知道,有待于进一步核实。
汪教授出诊时间周三上午:专家门诊
周一上午:特需门诊
汪芳心语1、急于打断别人说话;2、听到不舒服的话就发怒;3、遇到一点小事就彻夜难眠;4、看到别人好,心里不舒服;5、喜欢讥讽别人;6、对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7、常感到心里不安;8、莫名其妙的烦躁;9、对事情常持消极悲观的态度;10、缺乏动力,萎靡不振。
?皮肤白癜风的治疗方法?白癜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