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关于心脏的叙事长诗

2016-12-2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我为许多医学人文类的书写过序或书评,但为《勇敢的心》TheManWhoTouchedHisOwnHeart这本书写序却是最特别的一次,该书也属于popularscience的写作范畴,但是当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时,却有一种读诗般的淋漓畅快,完全没有读其他学院派作品的那种艰涩,这除了因为作者深厚的科学人文修养之外,另一个原因是我本人对这一领域极其熟悉,我曾写过一本叫《心外传奇》的书,讲的是心脏外科发展史,而RobDunn这本书则是从更广袤的视角解读人类对心脏这一神秘器官的认知历程。

前几天因为一篇科普文章的标题跟该文章的作者有一些交流,作者的原标题是《我们为什么长两个肾》,但经媒体的编辑修改以后变成了《养肾护肾很重要,肾脏一旦罢工,后果十分严重》,为什么说修改后的标题十分不妥呢,因为如果从健康角度来说,除了那些必要时可切除的器官而外,又有哪个器官罢工之后是后果不严重的?比如心脏罢工、肺罢工、肝罢工、脑罢工人受得了吗?至于养肾护肾这种类似江湖黑话的媚俗说法,也实在有辱科学的尊严。但糟糕的现实却是,在中国,这类标题更能吸引眼球。面对整体上科学素养较低的中国读者,我们的科学写作要把姿态放低到这种程度来迎合吗?我经常建议有志于从事科学写作的朋友多读外国的经典之作,比如我们这回要谈的这本。

至少RobDunn的这本书绝没有这种低身段的迎合,读这种作品,不会让人感觉智商被侮辱,作者精心布局设计了整体结构,每一章节又相对独立,将海量的信息锤炼成诗化的叙述,让人在满足阅读快感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原本枯燥的心脏相关的知识纳入脑海之中了。在医学从原始蒙昧到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心脏无疑在其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从对心脏结构的探索到血液循环的发现,从对心脏疾病病理解剖的认识到心脏的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介入手段的出现,这些原本千头万绪的杂乱信息,被作者的巧手梳理得错落有致,即使是我原本就熟知的人物和事件,我也想看看作者有何不一样的讲述和评价。

以我最为熟悉的心脏外科方面的故事来说,很多核心事件(在我的《心外传奇》中的叙事逻辑中的核心)之外的分支细节也有详细的交代,比如启发了外科医生Blalock的Taussig,我对她的讲述基本上止于B-T分流的创立,对其在这项研究之外的科研生涯所涉不多,其实Taussig在其学术生涯的后期,仍然没有放过小儿先心病这个老对手,只不过,她换了一种方式,希望以进化论的思路来探究出先天性心脏病的起源。为什么作者能捕捉到Taussig学术生涯中的这个细节呢?因为作者RobDunn本人就是以进化论为研究方向的生物学家,这是只有外科医生视角的我在《心外传奇》中忽视掉的信息,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盲区。Taussig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同样发现了先天性的心脏畸形,她不但能解释先天性心脏病的起源,还能从源头上解释为什么心脏的结构会如此复杂,目前关于人类心脏发育的描述有限,只能以非人类物种的心脏发育模型加以补充,鸟类胚胎是理想的实验模型和观察对象。可惜Taussig的宏伟计划并未彻底完成,但她开创的事业,自然会有后来人。

先天性心脏病一定会被消灭吗?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似乎不那么乐观,因为基因突变在目前阶段尚不可控,而这些导致心脏畸形的突变则无疑是有害甚至是致命的,那么医学界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为我们种群承担了进化代价的人类同胞呢?出于医师的职业精神或人类的道义责任,传统上医学界一直在全力以赴地拯救。但新的变化是,产前检查技术手段的进步可以使部分胎儿阶段的心脏畸形被准确诊断,这部分胎儿的命运又将如何?让他们出生然后接受一次或若干次心脏手术,还是直接让这些生命在子宫内就画上休止符?谁有权利做这个决定?又或者,倘若基因检测手段可以准确地在超早期就确定某些胚胎必然会出现心脏畸形,这种情况,又将如何选择?这是我的思考和困惑,但书中也没有答案。

在发达国家,儿科伦理领域占据上风的是“利益最大化”原则,主张医生医生应为患者创造最大的利益,以保障残障患儿的生命不被低估,其主要特征是,以患儿为中心,完全不考虑患儿残障的生命对其他人(父母及社会)的影响,但反对者认为,婴儿的利益是未知的,事实上也不存在抽象的婴儿利益最大化,婴儿利益的实现本身也需依赖家庭,不能总是强调家庭有义务为患儿提供必要的支持,而无视家庭应有为患儿做出重要决定的权利,因为毕竟在做出任何医疗决策之后,其后果也只有该家庭承担,在讨论患儿利益最大化这一原则时,若将其家庭因素排除在外,实在与保障患儿权益这一核心目标南辕北辙。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一个不完美的生命若出生在发达国家,其存活的概率显然会大于同等情况下出生于欠发达国家,这些经过积极救治而保存下来的生命,有相当一部分都过着有意义的人生,毫无疑问的是,没有任何一个婴儿会因为不曾生存而受益,而那些不得不放弃治疗的,只能被视为止损。不愿承担照料一个严重残疾的孩子所带来的负担的家庭,不见得是自私,只是比较现实罢了。

书中另外一个引起我兴趣的,是加拿大外科医生Bigelow,在《心外传奇》中,对其后期的记述,仅提到他对土拨鼠冬眠的研究未能进一步扩大心脏外科的战果,但在Dunn的书中,我知道受Bigelow启发而创建的学科却已经逐步发展,年轻的科学家们仍在继续研究冬眠、新陈代谢以及心率,而这些研究将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医学的面貌,又有谁会知道呢?历史太长,人生太短,历史的一次脉搏也长过我们的一生,对于生命科学中一个复杂的生命现象,需要几代研究人员付出多少心血才能得到正果?从盖伦时代对血液循环的猜想到哈维揭示血液循环的规律,用了一千多年,我们等不到下一个千年,但我们相信所有坚实的研究都将成为筑就明日医学大厦的一砖一石,哪怕她们现在的样子我们还看不出来有什么用。因为科学不是宗教的迷梦,也不是哲学的图画,乃是构成现代医学的钢筋铁骨。从巫术、宗教、哲学直到科学,古老的医学摆脱桎梏破茧成蝶,一跃而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而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又导致人类疾病谱发生巨大变化,给医学带来新的挑战,在这些新的挑战中,心脏及心脏相关疾病仍居于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这一代的医生与科学家又将如何应对新的挑战?我们能续写前辈先贤的辉煌吗?我们能见证新时代奇迹的发生吗?我们不妨拭目以待。不过,我们首先要以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活得足够长,否则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新进步我们就看不到了。

所谓金无足赤,这本书虽然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医学人物佳作,但对历史人物的有些评价方面,却也有莽撞之处,比如在提到B-T分流的创建时,虽然对外科医生Blalock的助手Thomas的给予较高评价并无不妥,毕竟他曾一度被学术界忽略,但我认为也不宜矫枉过正,如果过于强调作为技术员Thomas的贡献,甚至将Thomas与Blalock二人的关系比作提线与木偶的关系(借旁人之口),显然是言过其实了,Blalock对外科学方面的贡献可不只是开创了B-T分流,他早期对休克的研究已奠定了他在外科学术界的地位,这就是作为生物学家的作者的认知盲区了。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TrueTalesofScience,Surgery,andMystery,读者诸君不要被我误导以为这又是一本写心脏外科历史的书,我对这本书中的关于外科手术的部分







































白癫风医院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88fenshang.net/xzbzz/46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