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不是死亡,起死回生不是梦
2023-3-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近日,网络盛传这样一则消息:一名男子在跑步时意外猝死。经过核实,其实视频中晕厥倒地的男子并没有去世,由于两位在场跑友轮流做心肺复苏,争取到宝贵的抢救时间,这名男子捡回一条命。
无独有偶﹐年仅48岁的廖先生因心脏瓣膜病术后7个月于年2月26日上午突发心脏骤停62分钟。医院急诊团队启动急救与死神激烈较量,上VA-ECMO、精准治疗,也使廖先生转危为安。
喜讯传来,人们欣慰之余,面对猝死,恐惧与期盼共存。
猝死,“病魔之首”
猝死,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突然死亡,是指“貌似健康或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发生突然、意外、自然的死亡”。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每年大概有30万-60万病人出现心脏性猝死。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每年因心脏性猝死人数达55万人,每日至少人心脏骤停,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
在人类所有的疾病中,就突发性、紧迫性、凶险程度和后果而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世界上没有一种疾病能够与猝死相比。故它又被列为“病魔之首”。
猝死≠死亡
死亡﹐医学上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1.濒死期,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的明显抑制,反应迟钝,意识模糊,视力不清,但听觉存在,体温下降,肢体发凉,心跳减弱减慢,血压下降,呼吸微弱,肾脏不能分泌尿液,导尿时无尿液流出,病人处于临终状态。
2.临床死亡期,病人呼吸停止,心跳停止,神经反射消失。但某些组织和器官仍有生命活动。临床死亡期是死亡过程中的可逆阶段,仍有复活的可能。
3.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此时从大脑皮层开始到整个神经系统以及其他各组织和器官都处于不可逆的、无生命的状态。这一时期的整个机体已不能复活。
诚然,生命是脆弱的,生命消失凋零可能就在一瞬间。有生必有死,死亡是生物界发展不能抗拒的规律。然而生命也是坚韧的,绝境中求生的顽强也常常创造生的奇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已经“死”了,医院,经医护人员的大力抢救,又起死回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抢救猝死患者,要争分夺秒
心脏停止跳动的后果是以秒计算的——
★10秒钟,丧失意识,突然倒地
★30秒钟,全身抽搐
★60秒钟,自主呼吸逐渐停止
★3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
★6分钟,脑细胞开始死亡
★8分钟,脑死亡,进入植物人状态。
有研究发现,倒地1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救活概率为90%;2分钟内60%;4分钟内40%;8分钟内为20%;超过10分钟,基本上就是零了。即使抢救回来,也可能是植物人。所以,4-6分钟内是猝死者急救的黄金抢救时间。
CPR
心肺复苏怎么做
遇到身边有人突然倒下,要记牢三步走:
判断
先叫一下名字,看看他有没有反应;如果没有反应,马上看呼吸。正常情况下,人在呼吸的时候,肚子会鼓一下。如果肚子没鼓,那基本上可以判断他猝死了。这个判断过程要快,争取在5-10秒内完成。
求援
判断猝死后,立即喊人并拨打。
急救
打完电话后,不要干等,要马上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跪在病人一侧,用掌根按压患者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处。按压力度要大,至少压下去5厘米,不要去考虑会不会压断肋骨。频率要快,每分钟至少次;按压一分钟后,抬起患者的下巴,进行人工呼吸两三次。一直做到急救人员赶到现场为止。
徒手心肺复苏是最重要的现场急救技术。如果现场的第一目击者能够立即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等,可争取到最初宝贵的抢救时间。所以,普及全民现场心肺复苏术刻不容缓。
起“死”回生还有这两招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心脏骤停主要是由于心室颤动引起的,想要挽救生命,必须在10分钟完成除颤。除颤越早,救活的可能性就越大。国内马拉松赛道上30多个案例表明,电除颤之后很多人当时就能站起来,可见除颤对一个心脏骤停急救有多么重要。如果AED能像灭火器一样得到广泛的使用,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又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ECMOECMO是体外膜肺氧合,本质是改良的人工心肺机,最核心的部分是膜肺和血泵。膜肺帮助病人完成肺部氧合交换的工作,血泵即人工心脏,代替心脏完成向肺血管和体循环泵血的作用。使用的时候会把血液引出体外,人工去除二氧化碳后再人工加氧,然后送回体内,用机器来代替人体的血氧循环过程。
有研究结果证明,ECMO能提升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出院存活率。医院急诊团队启动ECMO急救了因心脏瓣膜病术后突发心脏骤停62分钟复苏成功,ECMO的作用功不可没。
近年来心脏猝死复苏的理念和技术发展迅速,复苏成功率亦不断提高,要真正让猝死者起死回生任重而道远。
急救设备要更新,急救环境要完善,这些当然都很重要,但是尤为重要的,是急救意识的树立与提高。应进一步加大对公众参与急救的技能培训和普及,将急救知识培训纳入制度规定,让更多人在第一现场进行施救。同时,应该在公共场所广泛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教会公众正确使用,关键时刻可以挽救生命。
文:医院急诊科教授罗学宏
编辑:梁婧
审核:吴卫红
本文来源:大众健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