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靠一颗3D打印心脏活
2021-6-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3次最近,医院心胸外科主任范庆浩自掏腰包,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27岁患者小付的心脏模型,从而对病患部位一目了然,成功完成手术,挽救了小付的生命。据介绍,目前3D打印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用于辅助外科医生术前精确诊断,帮助手术决策和手术模拟,提高外科手术的质量。
小付来自云南,从小就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但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实在困难,一直没有得到正规的治疗。4年前,她的疾病开始发作,尤其是活动过后,胸闷、气闭地厉害,折腾得人也越来越瘦,乃至只剩下40公斤。尽管身体非常虚弱,但小付和丈夫一直想要个孩子,虽然此前曾经怀上过一个,但由于身体状况不允许,最后只能做了引产处理。
几年过去了,前不久,小付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医院,希望医生能帮忙满足夫妻俩的这个心愿。医生为她做了检查,发现其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引发的症状已经非常严重。“当我们处于胎儿状态时,心脏外会有一根动脉导管,用来与母体进行血液循环,维持生存。出生后,大部分人的这根导管会自动闭合,但是也有少部分人依然留着这根未闭合的导管,心脏大血管间异常的分流最终影响到肺动脉,造成重度肺动脉高压。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怀孕生子,就算多耽搁一段时间,心肺功都可能随时无法正常工作,引发死亡。”
要挽救生命,就得尽快通过手术将动脉导管闭合,可是在介入封堵手术过程中,医生发现,由于小付的这根导管异常巨大,直径接近2厘米,使用常规手术中最大号的材料去封堵,都没法将其闭合。手术未能成功,意味着小付可能失去最后的治疗机会。
看着患者和家属黯然的神情,主刀的范庆浩暗暗告诉自己,千万不要放弃,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挽救患者的生命。可是再次手术,意味着更加巨大的风险,由于小付心脏内的血管在长期患病下已经非常脆弱,直接开胸结扎动脉导管可能会引发大出血,造成手术失败。要想挑战成功,必须要准备充分,范庆浩想到了当前已经开展的3D打印技术,打印出一个心脏模型,既可以在手术前对患者的心脏大血管结构了然于心,又可以指导定制合适的封堵材料。
由于小付家境贫寒,能凑出手术费用已经很不容易,要再承担这笔3D打印的费用实在困难,范庆浩二话没说便自掏腰包付了这笔近元的费用。心脏模型到位后,又有了特别定制的封堵材料,经过多遍的手术模拟,小付被推进了手术室,这回手术很成功,她的动脉导管被安上了特别定制,直径达2.8厘米的的闭合材料,从而解除了危害其心肺功能的隐患。出院后,小夫妻俩就可以开始自己的造人计划,完成多年来的心愿。
如今随着二孩宝宝增多,我们要及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