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普及你不知道的心脏瓣膜病
2021-8-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心脏病这个词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但你们知道心脏瓣膜病吗?它有什么样的症状,这种病该如何治疗呢?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注意饮食呢?
下面小编就带您一起揭露心脏瓣膜病的神秘面纱。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在心脏永不停止的血液循环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即普通又关键:瓣膜相当于门卫,阻止血液回流于刚刚离开的心室。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在心室与离开心室的血管之间,都有瓣膜。血液流过后,瓣膜就会合上,发出我们在电视上听到的心跳声。(医生用听诊器,就是要听出心脏瓣膜的工作情况—心跳声音的清脆程度表明瓣膜合拢良好与否;而模糊的声音则说明瓣膜张开的口径大小,或瓣膜是否出现漏洞。)
心脏瓣膜疾病就是指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瓣膜因风湿热、粘液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坏死、感染或创伤等出现了病变,影响血流的运动,从而造成心脏功能异常,最终导致心功能衰竭的单瓣膜或多瓣膜病变。最常受累的瓣膜为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该病多发生于20~40岁青中年,其中2/3为女性,多有风湿热史。
?有朋友会问,心脏瓣膜病都有些什么症状,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得了心脏瓣膜病?
首先,心脏瓣膜病患者容易出现活动后疲乏和倦怠,活动耐力明显减低,稍稍作点运动便可能出现呼吸窘迫的情况(即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者甚至会在夜间频发阵发性呼吸困难、无法平卧休息。部分患者(特别是二尖瓣狭窄人群)会在胸闷憋喘的同时伴有呼吸道出血,轻者痰中伴有血丝,重者一次性咯出大量鲜血此外长时间的肺部淤血可导致患者频繁罹患支气管炎特别在冬季尤为高发。
其次,而对于某些患者(特别是主动脉瓣狭窄)常常会感到在活动后出现头晕或眩晕,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前区不适或心绞痛症状的发生日益频繁。
还有另外一部分人群虽无上述典型表现但如果近期出现心悸存在既往血栓栓塞,胃肠道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以及不明原因发热等病史,也为诊断瓣膜性心脏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肯定会有朋友问心脏瓣膜病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原因是有多种的:
1、风湿热引起的瓣膜病变,即风湿性心脏病,是链球菌感染后继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引起瓣膜的进行性纤维化,增厚,甚至发生钙化。
2、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于细菌和霉菌感染,主要引起瓣膜穿孔,撕裂,甚至毁损。
3、缺血性心脏病,多见于心肌梗塞后,由于瓣膜乳头肌缺血坏死,或发生断裂,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
4、瓣膜退行性的病变,多见于老年人,瓣膜发生纤维化,钙化的改变,近年有增加趋势.
5、先天性的瓣膜畸形,瓣膜的先天畸形多种多样,可以是缺如、狭窄、闭锁、裂缺等等.
6、其它如肿瘤侵犯、外伤等也可以导致瓣膜病变。
?这么多原因,目前这个病该怎么治疗呢?
目前,心脏瓣膜病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治疗:
①内科药物治疗瓣膜病引起的轻度症状;
②通过外科手术修复或置换病变的瓣膜;
③介入治疗。
不过,尽管某些药物可以使患者的症状减轻或消失,但单纯用药物治疗瓣膜本身的病变,既不能使狭窄的瓣膜口开大,也不能使关闭不全的瓣膜恢复关闭的功能。通过手术恢复心脏瓣膜功能是目前治疗心脏瓣膜病的常用方法。
?心脏瓣膜患者在日常饮食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1、少食
就是限制进食的数量和种类。心脏病人多半体重超重,因此应有意识地控制每日热量摄取量,减轻体重。建议每次进食不宜过饱,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引发心脏病发作。此外还应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过凉过热的食物,以减轻胃肠刺激。
2、少脂
尽量少食用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如油类、肥肉类食品,动物内脏等。过多的脂肪可以造成肥胖、高血脂,长期高血脂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控制脂肪的摄入量。胆固醇含量多少直接影响人体健康,过高会发生冠心病、脂肪肝、高脂血症等病,应适当加以控制。在饮食方面,应避免动物性食品,少吃肥肉、奶油、黄油等脂肪类食物,少吃动物肝脏、脑、鱼子、墨斗鱼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应多选用豆类食品,因黄豆中含有卵磷脂及无机盐,对防治冠心病十分有利。
3、少盐
吃盐过多,会导致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脏负担,对预防心脏病不利,因此每日食盐量最好不要超过6克。
4、多摄高纤维的食物
心脏病人便秘是相当危险的。心脏病发作时主要症状为胸闷和胸痛,有些人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头晕、昏迷,甚至发生抽搐。而解决这样的办法,可以多吃蔬菜,水果,玉米,红薯等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取量。
5、均衡的饮食
均衡饮食,全面满足身体需要,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和健康。这不仅仅是心脏病人需要,想拥有健康身体正常人都应该均衡饮食,摄入食物像蔬菜、水果、五谷类、鱼肉(瘦)、蛋、奶以及豆类等。用芹菜、草莽、西红柿等食物,可降低血压。心脏病患者宜多食山渣、金樱子、草萄果等水果。
以上是小编为您搜集的有关心脏瓣膜病的资料,仅供大家参考,如身体出现以上提到的不适症状,医院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版权声明:文章部分内容素材来自网络,若涉及到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