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岁月静好,掩盖不了背后的残酷

2023-5-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缺铜会得白癜风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53317.html

作者:八段锦,人生何处不心理,待我为你八一八

在家不能出门的日子,没事干就看就看书吧。

书桌上有老爸留下的小津安二郎的书,题目很喜欢,《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第一天来就看到了,但一直没翻开过,这会儿谁有心思看豆腐啊?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总是以那样一种淡淡的口吻表现家庭温情,有人劝他偶尔也拍些不同的东西吧,他说,“我是开豆腐店的。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喱饭或炸猪排,不可能好吃。”

不过看了才知道,原来小津安二郎也有不能专心做豆腐的时候。

01小津安二郎的“岁月静好”

作为一个知名导演,战争来的时候,小津安二郎也逃不过和普通人一样被征兵,参加过日本侵华战争,搞不好还来过武汉!

一个在电影里传递极致美好和温情的导演,竟然同时也是一个张杨丑恶的侵略者?

知乎上有个问题,“中国影迷怀念曾参加过侵华战争的小津安二郎是否欠妥”?网友

SydneyCarton的评论获得了高赞:

“鬼子小津无法抹煞导演小津的伟大,导演小津亦无法遮掩鬼子小津的罪行。这两条一点都不矛盾”。

这样的说法很理智,但多少也有点理想化。有人能脱离开导演的背景单纯欣赏电影的美好,也有人一旦了解导演生活中所为,就会很自然代入到对电影的观感中。

知乎网友

X.bx评论他,回忆战争的口吻,是带着音乐和画面的,一个人在打仗的时候还想着构思电影,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的,但事后能用如此笔触去写战场感想,可见他对战争并没有什么思考。

总会有人在了解他对战争的看法后,再看他的电影,再也体会不到不动声色的悲天悯人,反而变成了一种冷眼旁观。

书里附了战时的信,这些文字好像是过滤了不少血腥和残酷,有种置身事外的岁月静好之感,看这几段:

昨天是中秋,眺望黄浦江上的月亮,心旷神怡。明年可能在南京过年。三十六岁了,略感寂寞。……想吃青菜炖油豆腐,连自己都佩服自己想吃的东西奇怪。没有打仗的日子就睡午觉。傍晚钻进水缸泡澡,点灯,下棋。班长棋艺最差。星空绮丽,在窗外的洋槐树根下小便完,就要睡了。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还能找到小确幸,从痛苦中开出的花,从某种意义上说可算极大的正能量;可在一个被侵略国家的国民看来,莫名的残酷。

如果是日常生活还没问题,但在巨大的灾难面前,用“岁月静好”,终究掩盖不了真实的残酷。

小津在参战之前,曾说过有了战争的体验,才能拍出战争片,大概是立志要拍像《乱世佳人》那样的佳作,也有人猜他回来以后会拍出奇怪的东西。

但他终究没有拍,还是把镜头放在之前擅长“做豆腐”。

他自己是这样说的:

“在东京,总讲一切所见所闻都进行电影式的咀嚼,但在战地,徘徊生死之境,根本不会想这些。

我在战地吃了点苦头,多少会有改变,但我多半不会拍阴暗忧郁的片子。就算是阴郁的片子,我也想在其中追求快活开朗,务必在悲壮中加入明朗。”

是他见识了战争,很难强行在悲壮中加入明朗?”

又或者是如网友猜测,他为了掩饰罪恶?

还是一个参加过战争的人,发现已经无力表达?

一个好导演,是不可能不敏感的,如果不是他有意屏蔽了负面情绪,恐怕很难在那样的非常时刻存活、在那之后又不动声色地展示生活。

有一个小细节。

小津说导演要的不是演员释放感情,而是如何压抑感情。他不想直接表现战争,迂回地写了一段男人要上战场、一家人在一起吃茶泡饭的戏,不过剧本被上头毙掉了。

理由是,上战场应该吃红豆饭,怎么能吃茶泡饭呢?

我查了一下才明白,原来日本庆祝或者有喜事的时候都要吃红豆饭,红色食物被视为吉利,把白米饭染红,意味着消灾驱邪。

而茶泡饭一听就是日常吃的,搞不好剩饭也是这样处理了吃掉。

寻常人家,当然吃茶泡饭的机会比红豆饭多。可上战场需要斗志昂扬,怎么能陷入茶泡饭的松懈状态呢?

但是,在分别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最常吃的东西,不是更温暖吗?

有人吃了红豆饭就能英勇冲锋,有人吃了茶泡饭更能安心杀敌,只要他们之后都去认真做该做的事了,吃什么都可以吧。

但是特殊时期,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这在哪里都是一样,只能接受。

藏起自己真实的情感。

“我一直没有中弹。要是中了也受不了。

本来不敢期待生还,如能生还自会归来。如果命运就此终结,就听天由命吧。夏草生长,云在天际涌动。”

小津60岁因癌症去世,按照他的遗愿,墓碑上只留下了一个字:“无”。

02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我们到底能做什么

不怕是假的,不痛苦也是假的。

渺小的人类,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只能靠无视来让自己显得不那么难过。

有人分析过为什么日本人总是显得特别冷静,结论是一个经常地震和海啸、多灾多难的小岛国,多余的情绪会让他们很容易崩溃,无法集中全力存活。

这在某种意义上也符合我们现在的情况,太多的情绪是无益的,更多的精力要用在我们能做什么。但简单的无视和屏蔽,只能在短时期内使用,从长远来看,在某些特别需要宣泄的时候,人总是要给情绪找到一个出口的。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凯利·麦格尼格尔跟踪3万美国成年人整整8年,分析这些人经受的各种生活压力和健康状况。

那些处在压力中并且相信压力有害健康的参与者,会经常失眠、内分泌失调,并且诱发癌症或心脏病,最终使得死亡的风险增加了43%,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她的结论颠覆了一般人对压力的认知:“最幸福的人并不是没有压力的人。相反,他们是那些压力很大,但把压力看作朋友的人。这样的压力,是生活的动力,也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真正有害的,从来不是压力本身,而是我们认为“压力有害”的想法。同理,真正有害的不是负能量,而是我们认为负能量绝对有害的想法。

当我们感到焦虑、恐惧、悲伤时,它们既然已经出现,无视和逃避就不可能彻底消减他们,不如接受它的存在,也许还有机会把它们变成寻找光明的动力。

终归没有人能那么幸运,真的能随自己心意一直只做豆腐,战争来了,都要放下豆腐去战斗的。

之前发了一篇文章,有位读者说看了忍不住想笑,但是笑让他有负罪感。前线都在奋战,我们都帮不上忙,还有脸笑吗?

不然又怎么办,一直哭吗?

抗击疫情是个持久战,不可能一直哭,正如不可能一直激昂。接受一切真实的信息,也接受一切真实的情绪吧,并且相信,这都是暂时的。

小津在期待战争胜利时说了一段话,“中国的复兴,全恃最后五分钟努力,你们应该忍受过程中的一切痛苦”。

这句话现在换我们来说,特别应景。忍受一切痛苦,坚持到最后五分钟。

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说,对抗“新冠”的救治的两大秘诀——“熬”和“闷”,大家在家里、在隔离点好好地“闷”两个礼拜,把病毒“闷走”、“闷死”。

待在家里,也是一场战斗。只要不出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好好活着不添乱,是普通人对前线最大的支持。

这注定是一个特别的节日,祝愿所有人,都能抗过去。

祝平安。

待到重逢时。

·End·

这里是八段锦的原创文章,更多关于情绪管理、心理疗愈的内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88fenshang.net/xzbjc/171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