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心脏支架手术后必吃的抗凝药,你的
2016-10-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很多做完手术的患者和慢病患者都要终身服药,生病了要吃药,再正常不过。可明明是同一种病,吃的同一种药,为什么有的人吃了效果很好,有的人却无效,还产生了不良反应呢?支架手术后服用抗凝药无效竟是“氯吡格雷抵抗”现年61岁的邓女士,患冠心病十多年,心肌供血严重不足,半年前接受了心脏支架手术。像所有人一样,术后医生给邓女士开具了抗凝药物“波立维”(也叫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并嘱咐其每天服用。氯吡格雷是心肌梗死、卒中、外周动脉疾病二级预防用药,是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手术(PCI)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服用氯吡格雷,可以降低支架再狭窄的风险、防止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的疾病、预防中风,是抗凝“第一药”,药效高于我们所熟知的阿司匹林。然而,邓女士在一次定期体检中发现自己的血液仍然处于高凝状态,也就是说,她仍然处于心脏病发作、卒中以及死亡的高风险状态中,幸亏发现得早,否则可能危及生命。很显然,氯吡格雷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医生了解到这种情况后,让邓女士马上停药,并建议其做了一项名为“氯吡格雷抵抗”的检测。经过抽血、检验、报告很快出来了,结果显示,氯吡格雷确实对邓女士不起作用且邓女士不适合服用此药物。依据检测报告,医生给她更换了阿司匹林,效果不错。肝药酶“慢代谢者”用药无效基因检测还可规避副作用邓女士的这项检测是在江西龙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的。该公司技术人员表示,像邓女士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氯吡格雷这个药物比较特别,它必须通过肝脏内一种叫做CYP2C19的肝药酶的代谢,才能转化为具有药效的活性状态,也就是说,这种药物只有进入体内,经过肝脏内的这种酶代谢后,才具有抗凝的效果。但是,不同的人体内的CYP2C19的肝药酶代谢能力不同。有些人体内的肝药酶CYP2C19不能有效将氯吡格雷转化为活性形态。邓女士所做的这项检测,就是针对人体内CYP2C19基因的检测。根据CYP2C19基因的多态性,来看被检测者是属于“快代谢型”“中等代谢型”还是“慢代谢型”。如果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属于“慢代谢型”,则这部分人群中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就不会起到大家预想中应该起到的作用;“中等代谢型”则表示用药后可能不明显;而“快代谢型”则表示用药有效。美国人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这种肝药酶代谢不佳者占2%—14%,也就是说,至少有2%—14%的人服用此药后无效或者效果欠佳,产生“氯吡格雷抵抗”。而且,不同人种间的代谢能力也不一样,“氯吡格雷抵抗”在东亚和太平洋岛居民中发生的几率较其他人种更大。“还好邓女士发现得早,换药及时,否则后果可能真的不堪设想。事实上,做这项检测还能预测患者是否适合服用此药,进而规避很多用药后的副作用,比如:消化道出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腹痛、食欲减退、胃炎、便秘、皮疹等等,医院自己也能做,价格大概在元左右。”该公司技术人员说。从“循症”到“精准”药物基因组学逐步被认可从邓女士的例子可以看出,正确识别、早期处理“氯吡格雷抵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江西龙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表示:对于需要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华法林、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强烈建议做个基因检测来确定其有效性,如果显示用药效果可能不佳,就需要与临床医生商量,针对个人具体情况决定到底是更改剂量,还是更换药物。基因与药物的关系,以前往往被人们忽略,但近几年,正逐步被人们理解和认识。同一种药物,对于不用的人来说,有效性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止表现为“有效”或“无效”,还可能表现为“副作用”的强弱,还有药物在身体里停留时间的长短,以及不同药物是否可以一起吃。通过基因的表达和单核苷酸多态性,我们可以确认有无遗传性或获得性的基因变化,这种变化会怎样影响病人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药物基因组学。在基因检测出现之前,医生对患者做出医疗决策,往往依据临床研究的数据基础,并结合个人的经验,根据药物说明书和经验给药,看病人用药后的反应来决定加量、减量,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则立即停药或者换药,我们称之为“循症医学”。而基因检测出现之后,在用药之前,就能进行相应的基因检测,依据患者的检测结果,医生做出医疗决策时,就能准确地确定服药的有效性和合理剂量,这便是真正的“个性化用药”和“精准医疗”。图片来源于网络信息日报健康说长按识别小叶紫檀不出包浆怎么办教你搞定小叶紫檀不出包浆怎么办教你搞定